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祝颖丹 迎难而上,助力汽车“减重”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翁云骞 沈吟 通讯员 高晓静 李夏冰
图片
祝颖丹(中)与团队。受访者供图
深夜刚从上海国际橡塑展回来,下午马上又要飞去外省参加行业研讨会——临近“五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祝颖丹更忙了。
“忙是正常的,不忙说明项目少了,要加倍努力。”挤出午饭前的时间接受采访,这位复合材料专家笑着说。
复合材料,就是运用先进制备工艺将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分优化组合而成的新材料。祝颖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纤维复合材料,而这种材料与当下方兴未艾的汽车轻量化技术息息相关:“相比超高强钢、轻合金等结构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强度上不逊色,密度却小得多。新能源时代要让汽车跑得快、跑得远,需要多用复合材料。”
早在2008年组建团队之初,祝颖丹团队就致力于研究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技术。但那两年,他们的成果却遭遇主机厂“冷遇”。原因很简单,复合材料制备效率低、成本高,车企“用不起”。
做科研必须迎难而上。聚焦车用复合材料应用存在的瓶颈,祝颖丹组织团队开展基础材料、工艺及装备攻关。在研发最吃劲的阶段,祝颖丹身先士卒,和大家一块把实验室当成家,通宵工作后,往往是随便眯几小时,又要展开艰苦的数据验证……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十几年努力,祝颖丹团队开发出系列上浆剂,解决了树脂和碳纤维之间难有效匹配的问题,同时设计出系列满足汽车生产节拍的复合材料自动化成型装备和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120余项,并联合吉利长安奇瑞等汽车主机厂开发出6代碳纤维复合材料示范电动汽车。
图片
祝颖丹。受访者供图
复合材料学科交叉性很强,对“70后”祝颖丹来说,一大挑战是如何把20多位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用活、用好。
“做材料,装备是关键,但做装备需要每个人都发挥专长。要像无人机一样,既能单兵作战又能形成编队。”祝颖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既要能当兵,又要能带兵”。为团队选好方向的同时,她总鼓励大家从各自角度为项目出谋划策,勇敢质疑。
“任何一位组员都可以召集会议,大家开门见山,解决问题。”每当这个时候,祝颖丹总会放下手头工作,坐到会议室认真地聆听、记录,给出指导意见。正是在她的培养下,这些年,团队培养出多名青年科研骨干,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
苦干,更要勤学。作为业内有影响力的复合材料“大咖”,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祝颖丹总是孜孜不倦地学习求教。“不懂没关系,学就好了。”她常常这样说。为提高科研装备机械自动化水平,祝颖丹曾连续几天跟着所里的机器人领域专家请教;接到汽车企业的复合材料白车身开发合作任务后,她又主动提出到汽车生产基地蹲点,带队向一线工程师请教汽车构架,将细节逐个记录下来……
依靠强大的项目组织和科研攻关能力,2017年,祝颖丹团队与吉利联合研发了国内首款基于复合材料特性和整车正向设计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G10-F,2018年,该车作为宁波市代表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这项研究,也为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产业化应用,积累了丰富的材料、设计、制造和性能评价等成套技术经验。这两年,祝颖丹团队接到的重量级研发“订单”越来越多。
“科研是条‘不归路’,当看到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在汽车乃至重大装备上应用时,你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祝颖丹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