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祖楼:龙江上的资源整合者

——编者按——
2004年至2024年,《浙商》杂志以“引领中国民营商业力量”为宗旨,伴随中国民营经济走过风雨20年。
在创刊20周年之际,《浙商》杂志启动全国行,推出年度大型融媒报道《寻路中国经济》系列,选取数个浙商活跃其间、深度改变对应经济与产业生态的地区,以商业地理的视角,解读浙商人文如何浸润地区发展,实现自身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高质量发展与超越。
系列第一站,我们的记者走进东三省广袤的黑土地,在那里会有什么新发现?浙商如何成为东三省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他们的故事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今天推出“东北复苏——浙商与这片土地的20年”的第二篇《项祖楼:龙江上的资源整合者
图片
3月初,哈尔滨积雪未消,风中仍裹挟着南方人难以适应的寒意,但项祖楼身着白衬衫,只外裹了一件中等厚度的深色羽绒服,便大步向前,热情地同《浙商》杂志记者说起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以及他与这片土地的牵绊。
项祖楼是浙江温州人,但他的身上,早已融入了不少属于东北的特质,包括半生不熟却格外顺溜的“儿化音”,也包括吃大葱、大蒜的习惯,他还总同家乡人说:“吃肉不吃蒜,滋味少一半。”项祖楼笑说,如今他的北方朋友总调侃他“是整个浪儿黑龙江人”,“‘整个浪儿’的意思就是全部、整个。”
62岁的他,已在哈尔滨待了46年。换而言之,他迄今为止人生的十之七八都贡献给了眼前的黑土地。他是黑土地沉浮的见证者,亦是黑龙江发展的推动者。
资源整合助力新质生产力
自2012年起,项祖楼担任黑龙江省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眨眼已近12年。而如果从他自1978年初至哈尔滨算起,岁月更是绵长。沉淀数十载,项祖楼对这片土地的点点滴滴,对这里浙商的点点滴滴几乎都了如指掌。
项祖楼在黑龙江身份颇多,早年,他做印刷制品起家,是依路印刷的创始人,也是商会的“扛把子”,但若要精准定位他如今的身份,或许“松花江上的资源整合者”更为贴切。现在,他的多半精力几乎都投在商会上,为浙商来黑投资提提建议、把把关。
正如黑龙江省浙江商会执行会长蒋长钢所说,而今的商会早已不只是浙商在黑龙江的家,更是一座浙商投资黑龙江的“指挥部”。他们了解这方土地的人情与风土,更了解这方土地潜藏的机遇。项祖楼作为商会的“老大哥”与“当家人”,对此更是不遑多让。
“当前,黑龙江更大的机遇在农业和边贸。”项祖楼说起香巴佬在黑龙江布局养殖基地、农副产品生产线等上游产业链,“他们是去年5月开始建设的,今年刚开年就听说已经接下了8.5亿元的订单,预计到2027年能实现百亿产值。”
聚焦边贸,项祖楼谈到,他虽还未开始投资边贸生意,但去年已与黑龙江省政府组团到俄罗斯待了9天,“今年年中,我们也预备组织一批浙商到俄罗斯考察,莫斯科、远东都要去看看。进出口都有机会,进口机遇更大。”
在这一过程中,项祖楼愈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望见了不少投资机会。
十数年来,他陆续投资了生产护眼灯的哈尔滨工大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炒菜机器人的黑龙江省发现者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而今,他又预备投资一个石墨烯项目,“我涉足很多行业,也持有很多企业的股票,目前来看,他们的发展都很好,像发现者机器人,目前已在新三板上市。”
图片
采访时,项祖楼偶然望见马路对面的一位老友,他边打招呼边大步向前,甚至无暇顾及呼啸而来的车辆,一时惊险。但甫一回过神来,他便同记者介绍起这位特别的他乡故知,说他曾是黑龙江绿农集团的董事长,又将浙江省农发集团与黑龙江省农投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绿农集团的源起、发展娓娓道来。
打开了话匣子,他又说起圆通在哈尔滨南岗区投资10亿元建设的圆通速递黑龙江省智创园项目,说起新和成在绥化投资的生物发酵项目,说起海亮集团等有意向来黑投资的浙商。
借他之眼之口,记者似乎在这座属于中国至东至北的繁华省城里,望见了街头巷尾里他的足迹,和无数浙商的足迹。
靠吃苦与诚信闯出一片天
如今的黑龙江,与项祖楼初来之时相比,已是大不相同。
这次采访的首站,项祖楼特意选在了哈尔滨东站的龙江快捷时尚宾馆,在小小的厅堂,他说起他“闯关东”时最重要的一段光阴。46年前,这里叫“客运旅社”,也是他初到哈尔滨落脚的第一站。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新中国迎来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16岁的项祖楼在懵懂中迎来他人生的关键节点。火车缓缓停靠在哈尔滨“三棵树站”,从火车站走出的瞬间让项祖楼至今难忘,冷风倏地灌进薄薄的衣服里,使他止不住地打冷战,“但那时候出来跑业务,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根本没有闲钱再去买身厚衣服。”熬下来,全凭一腔热血与毅力。
诚然,彼时的哈尔滨之于这个来自浙南沿海小村庄—苍南钱库村的少年而言是严寒的,但更是充满机遇的,“那时候的东北普遍比南方富有,黑龙江更是到处在搞建设。在温州,人多地少,我们饭都吃不饱,但到了东北,大米饭、白面、馒头可以敞开了随便吃。”
“我们老家(苍南)的印刷业很强,那时候叫‘印刷之城’。”项祖楼谈到,他与一众小兄弟在哈尔滨落脚后,便与苍南的印刷厂合作,做起了“供销员”,在东北推销证书等印刷制品,“20世纪80年代,各个单位管理都比较严格,正规单位进不去,我们就只能到一些小单位里出售饭菜票和小礼品。”
然而,彼时温州假皮鞋盛行,使得温州产品在不少人眼中被贴上了“假冒伪劣产品”的标签,项祖楼的业务开拓艰难。很多时候,他只能扛着沉重的印刷样品,在一所所学校、一家家企业间奔走,“为了能多跑几个地方,我每天一早出门,很晚回来,中午基本不吃饭,比如上午跑完一所学校,就趁着中午的时间赶到下一家企业去,谈不到业务,便不敢休息。”
创业的辛酸历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逐渐有了向好的态势,随着销路慢慢打开,项祖楼的业务开始走入不少厅局级单位,“包括当时黑龙江省内的税务登记证、户口本、结婚证、土地承包证、交通鸣示牌等,都是我们做的。那时候,这是一个很大的业务。”
就这样,聚沙成塔,跬步千里。2005年,项祖楼在哈尔滨市香坊区投资300余万元,组建了依路印刷包装有限公司,“那时候一直想,我做印刷行业这么多年,什么时候才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公司?在等待和积攒了20多年后,我觉得时机到了。”
他很珍惜这家来之不易的企业,做生意也从来以“吃苦”“诚信”为本,“我们浙江人有句老话——‘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每个人都有他成功的秘诀,我的秘诀就是吃苦。如果总结这么多年的经商经验,也不外乎‘诚信’二字,这是做人做事儿的根本。”
数十年共铸“两江”情
2012年,项祖楼被委任为黑龙江省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他坦言,最初收到这一消息时,其实内心很不想去,“但后来有朋友同我说:‘如果想我们浙商抱团,你就得付出。’”
这一说法的由来,还要从项祖楼创业之初说起。“我从14岁就开始往外跑,福建、河北、辽宁,最后在黑龙江扎了根。外出打拼时,我一直都是大伙儿的‘领头羊’,像每次出门买火车票,也总是我张罗负责。”项祖楼说。在友人的劝说中,他很快转换了思想:“仔细想想,如果能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何乐而不为呢?”而且,黑龙江与浙江素来“两江情深”,“浙江以前困难的时候,大米、粮食都是靠黑龙江支援的。我也该为‘两江’之情做些自己的贡献。”
这么想着,虽然商会事务缠身,但他每年开年会时总说——“人不亲土亲,人不亲水亲,我们跨越数千公里在黑龙江相识,这就是缘分。希望这种缘分变成动力,大家抱团取暖、抱团发展,有什么问题可以找我,我一定尽全力帮大家解决。”
回望来时路,项祖楼与记者分享了许多从前的照片,从撑着腰站在轮船上的瘦小少年,到穿着黑色皮衣的青年,再到身着西装的中年,纷繁影像渐与如今的他重合。岁月变迁,他已不复从前年少,却依然不改意气,而让他最骄傲的,莫过于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改变。
岁末年初,哈尔滨火爆出圈,他亦与有荣焉。而问起项祖楼此时此刻最大的盼望,他几乎不假思索:“我希望黑龙江的经济越来越好,发展也越来越好。”目光恳切,满怀深情。
向‘新’而跃!
2024第21届浙商(投融资)合作周将于6月闪耀登场
年度征集活动现已重磅启动!
文丨《浙商》全媒体中心资深记者 李艳霄 
编辑|周明演
审核|余广珠、姚恩育
监制|冯永明、陈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