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大湾之“古”

如果说,桂阳是中华郡县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那么,大湾就是融古村落、古民居、古戏台、古书院为一体的“活化石”。湘南明珠,神韵大湾,乡愁里的古村落古色古香、古韵悠扬,让人流连忘返。
古村落
晚清名臣陈士杰在《大湾夏氏宗谱序》记载,“夏氏自明初叶来桂郡,居北乡大字山下,历数世。而村右地陷数亩,乃迁前山之曲,是名大湾,今二百有余年矣”。《大湾夏氏宗谱》详细记载了夏氏的起源。清赣陕巡抚夏时在《溯夏氏于江西》记载,“桂阳大湾夏氏,始祖秀严公讳国照,于元季自江西泰和县鹅颈邱徙居桂阳郡北大湾”。通过以上文献,我们可以得知桂阳大湾夏氏的始祖是元代末年从江西泰和县鹅颈邱迁往了桂阳郡北部的大湾,并择地立村,繁衍生息。
大湾村北有扶苍山、白阜岭,西有坛山、流渡峰,这四座山是桂阳北部的四大名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有“苍山如鼓、白阜如旗、坛山如砚、流渡如笔”的美誉。村北倚白阜岭,南越而来到大字山,大字山北间为梅枝岭。村南大字山角,有一股清泉镜潭,潭水滋润着千亩农田,宛若大自然的馈赠。村东北有天窗岩,岩洞宽大,钟乳垂悬,宋真宗时,曾建庙于洞中,石刻至今依稀可见。村西有鸾山,圆而稍低,暮雨时刻,常闻鸾鸣如琴。东有梅枝岭,陡峭而壮观,有梅千株,舒萼如霞,朝阳照之,光艳殊丽。鸾山、梅枝岭、白阜岭、大字山四山相拥,绿水环绕,内围形成“白阜开云、碧潭印月、鸾山暮雨、竹林风笛、梅岭朝暾、石磅烟樵、平畴秋稼、曲涧春泉”之八景,灵山秀山,风光境界此独好。
大湾村始建于明代,至今己有670余年,是典型的宗族文化村落。该村先祖选址科学,布局合理,符合传统风水、观水、朝向等理念。村三面环山,植被茂盛,森林资源丰富,水系发达。整个村落占地2平方公里,呈“一”字形,一条大街自西向东,青石漫道,支巷石板路连通大街,两边错落着100余栋明清古建筑,虽历经百年沧桑和雨水侵蚀仍神采依旧,保存着江南客家民风,体现渊源深厚的珍贵文化内涵。2013年该村被住建部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4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古民居
大湾古村有100余栋明清古建筑,栋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水磨青砖,石雕木雕,其工艺十分精湛;喜上梅梢、双凤朝阳、双龙戏珠、双兔望月、魁星点斗等图案寓意深刻,让人叹为观止。其中村前古建筑群包括自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相继建成的榜眼第、巡抚第、中丞第、翰林第、家祠、宗祠、花园、书房、厨房以及天禄公居、梅心公居、夏启正故居等共11栋,总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来,建筑面积657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均为传统湘南民居四合院,基本上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马头墙、垂花门、冰凌纹形窗户,各种石雕、木雕栩栩如生。
最为突出的要数榜眼第(夏时夏寿田故居),气势恢宏,五进四大井,以湘南传统四合院与宫殿式相结合的形制,造型奇异,开间多,进深长。蕴含着中国古老的风水观念、建筑技巧、生态原理等,也融合了西方建筑先进技术和理念。榜眼第正门位于村子的南北中轴线上,南北长34米,宽33米,总建筑面积达2276平方米,厢房40间。整个院子沿着中轴线由南到北分为门道、前堂和后房,四面封闭,与周围的住宅严格隔离,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居住单元。尤其是砌砖采用糯米浆、桐油伴细灰混合物,砖线精细,故房屋牢固,至今坚实。榜眼第采用孤形建造,单体建筑规模之大,在湘南地区甚为少见。榜眼第,俗称“三圣堂”,因正堂墙上挂着三块匾额,分别为诰授建威将军、钦点榜眼及第、特旨三代一品封典,分别是同治帝、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三个圣上钦赐的,“三圣堂”见证了朝廷对夏家的隆恩和重视。目前,政府投资681万元已将榜眼第修缮一新,即将进行建筑、科举等传统文化陈列展示,古老建筑将赓续文脉、焕发新光。
古戏台
大湾夏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今250余年。榜眼夏寿田撰联“白阜钟灵辉甲第,涂山聚秀毓人龙”悬挂在大门上。其中心位置便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夏氏宗祠古戏台。古戏台后壁有两根大柱,柱础是两块巨石雕凿有龙,向上游动。木柱伸向楼顶,像双龙竞飞。戏台为石砌围台,高2米,阔4.6米,上部为全木构置。戏台顶为歇山式,飞檐翘角,雕龙画凤;还有历史人物画像,工艺精湛。戏台中间悬挂“楚国阳春”大匾。戏台前额雕刻双龙戏珠,前台木柱刻有一幅对联:“词曲谱新声是远道思归广陵欲散,风云变常态幸涂山无意湘水有情”。
桂阳是保存古戏台较多的地方,湘昆源远流长,被誉为“戏曲之乡”。据载,清光绪至民国年间,湘南15个昆曲戏班有14个在桂阳。在宗祠古戏台上演戏剧,既是向祖先祭祀和表达感谢,也是族人增进情感交流、传承传统文化的场所。
古书院
大湾古书院位于村西南200余米,因院旁有一岩洞流出一股清亮的泉水成潭,清澈见底,如镜照人,故名镜潭,书院也因之得名。夏时《镜潭书院记》记载,“古者二十五家为闾,闾左右各设塾,民之出入田亩者,皆塾师教之。寓教于养,最为得法……吾乡望族如陈氏、颜氏、彭氏皆设有义学。独余族阙而未举,先大夫梅心公慊然念之,一日命时曰:“村西南镜潭之侧,余购田一所,前后山水颇秀,可作书院,子曷图之……”。由此可知,书院由夏时父亲夏廷魁(梅心公)倡建,从夏大官、夏万逵遗业中注资20万,夏廷魁也出资20万,不足由夏时筹措。光绪六年(1880),夏时边丁忧,边建书院,数月乃成。书院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宁静而雅致。大门两边有巡抚夏时撰写的“月照空中千里镜,风行水上百花潭”对联,院内庭院深深,回廊曲折,俨然一座静谧的知识殿堂。书院建成后,又不惜重金聘请彭文轩、廖贞进、夏世质等名师硕儒任教,培养了一大批骄子,如进士榜眼夏寿田、奉政大夫夏启教、武翼都尉夏启致、贡生夏启政、朝议大夫夏启诚等文官武将,书院名气响彻寰宇。
据村中老人回忆,书院旁建有惜字炉,院内摆放着许多典籍古卷,教室内挂满字画,散发出浓郁的书香之气。书院后改为学堂和村小,现为村委会办公场所。有识之士倡议恢复书院,让昔日辉煌和荣耀得以重现,让古村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