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河南首批部省联动项目,如何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顶端新闻记者 郭爽爽
沃野千里,风吹麦华。
4月27日上午,“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项目“北方集约化农区氮素面源污染发生过程与调控机制”2024年现场观摩会,在周口市郸城县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举行。
这里是河南首个、全国9个国家农高区之一,该项目也是河南第一批部省联动项目之一。
现场:对比效果显著,降低氨挥发55%
“大家看,这就是对比效果,使用了水触膜3.0复合肥的小麦明显茎秆粗壮、穗层整齐、穗大粒多。”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农艺师岳艳军拿着两把麦穗,进行现场对比介绍。
图片
作为化肥生产龙头企业,该公司在项目研究团队内。据岳艳军介绍,参与该项目后,心连心先后开发超控士缓控释肥料和水触膜两种不同作用原理的产品。
其中,水触膜3.0复合肥具有一定的吸附和团聚絮凝功能,可以抑制氨挥发,防止肥料淋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我们综合运用氮高效品种、超控士缓控释肥料、种肥同播技术等,从试验结果来看,全生育期共降低氨挥发55%,起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作用。”
此次参展的还有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韩燕来教授团队研发的矿源生物腐植酸肥料增效剂。
据介绍,其主要功能是,靶向刺激作物生长,增强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招募根部有益菌并抑制有害菌,改善土壤肥力。
在施加相同氮肥的情况下,韩燕来展示了施用该肥料增效剂与没有施用的效果对比图。
图片
背景: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
氮肥,作为作物肥料三要素之一,具有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合成蛋白质等功效,但过多施用氮肥也会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污染水源、影响人类呼吸系统等,尤其是在北方集约化农区,诸多因素容易导致氮素面源污染。
而北方集约化农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其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项目启动,由河南农业大学主持,该校原校长、介晓磊教授任项目负责人。
项目主要聚焦北方集约化农区土地利用强度高、复种指数高、农化产品投入高、秸秆畜禽粪便产生量高,导致氮素面源污染风险高等问题,阐明多源氮素在土—水—气界面迁移转化机制,研发氮污染阻控减排技术及产品,探明不同地貌地下水氮素面源污染发生机制,研发区域氮素淋溶机理模型,构建北方集约化农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控体系。
重点:5大课题共筑氮素面源污染综合防控体系
活动现场,介晓磊介绍了此项目的难点,首先,目标高,“因为既要保证农作物高产优质、粮食安全,同时兼顾土壤环境友好、大气质量的友好,工作目标和标准较高。”
其次,难度大。须多单位、多学科、跨区域联合攻关、协同创新,“无论是项目的研究或者是组织实施,都是一次挑战。”
图片
据了解,作为项目成果之一,为了构建北方集约化农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控体系,围绕机理模型、源头减控技术和产品研发、黄淮海北片区和南片区区域剖析、技术集成和防控策略构建,共设置了5个课题,分别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河南农业大学和北京世纪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并有中国农业大学、郑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等5家单位参与。
成果:面源污染发生机理、监测预警和调控技术等取得重要进展
据了解,该项目已建立面源污染野外观测试验点42个,开展面源污染防控单项试验80个。
图片
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晓永介绍,目前,项目在氮素面源污染发生机理、监测预警、调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发了一系列适用于作物生产的氮素高效管理技术和产品。
综合采用联网监测、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手段,初步构建了北方农区氮素面源污染联网观测体系,研究了北方典型农区多源氮素迁移转化特征以及面源污染发生过程与调控机制,研发具有面源污染阻控效果的新型肥料产品3个、新型面源污染阻控技术4项,形成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模式7个。
已获批地方标准3项,申请发明专利25项、授权11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4项,出版专著6部,取得新理论和新原理14项、新技术和新方法14项,新产品和新装置23项。培养研究生37名,培训技术人员234人,培训农民1040人。
图片
此外,包括此次观摩的周口国家农高区(郸城)在内,在河南新乡、安阳、洛阳、许昌等地,共布置了18个示范点。
图片
现场,河南省科技厅现代农业农村科技处处长李锦辉叮嘱,要深度剖析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关键限制因素,建立完善的成果推广机制,将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推广到广大农区,为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
活动由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处处长杨青华主持,项目各课题负责人、郸城县农科所和相关代表参与了现场观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