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部共担当

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加快补齐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
——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雅惠
潇湘春意浓,万物正荣华。
11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作出“真正把生态系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护好”的重要指示。当好“生态卫士”,湖南11.27%的国土面积被纳入各类自然保护地;前不久完成的全省县域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湖南新增95个物种。
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岳阳段考察时,叮嘱湖南“守护好一江碧水。”铁腕保护修复,我省加强全流域系统治理,如今“一江一湖四水”风光更加绮丽。
山一程,水一程,情系“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念兹在兹,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指引我省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全省GDP突破5万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超过1.8万亿元,生态环境质量同步向好,天蓝、水净、地绿,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生态宜居的幸福感持续增强。
思想领航——
从“有水快流”转向“和谐共生”
同样是被吵得睡不好觉,岳阳市君山区林阁老巡护监测站的巡护员邓铁牛的心情却完全不同。
春生夏长,少了人类干扰的东洞庭湖湿地,草木丰茂异常,成为鸟类理想食源地和栖息地。“鸟多了,清早不到6点,就被叫醒。”邓铁牛望着长江沿岸的美丽景象,心情甚是惬意。
4月25日,邓铁牛带着记者沿长江岸线巡护。“以前这里是华龙码头,非法采砂,污水横流,生态遭到破坏。”住在附近的邓铁牛常常被码头通宵作业的机械轰鸣惊醒。如今,江风送来清新空气,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华龙码头华丽转身为风景区,还有了鲜活的新名字——江豚湾。
2018年4月25日,总书记亲临华龙码头考察,勉励大家继续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省上下统一思想认识,坚决从“靠山吃山,有水快流”的传统依赖中转型。6年来,长江和洞庭湖沿岸251个砂石码头拆除复绿,47万亩矮围网围依法拆除,32.6万亩欧美黑杨清除到位,近6万亩湿地生态有效修复。“长江干流湖南段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已经连续4年达到或优于Ⅱ类。”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刘群表示。
除163公里长江岸线之外,湖南“一湖四水”联络全省、联通长江,全省96%以上的区域纳入长江经济带,在维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平衡和江湖关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省委、省政府从长江保护和修复出发,全面铺开“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政治责任。
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建立健全,实现对江河湖库全覆盖;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吹响“冲锋号”:“三年行动计划”、十大重点领域、九大重点片区整治全面推进,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有序实施。
2020年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考察湖南,作出重要指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再一次为湖南生态保护指明方向。
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大势的思考更趋深入——
生态兴则湖南兴,生态美则湖南美。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建设生态强省被纳入“五个强省”战略目标;《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大力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决议》出台,从顶层设计锚定发展方向;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主任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组建,靠前指挥;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护航,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逐步成形、日臻完善。
企业、民众对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解更趋深刻——
过去六年,全省5大重点工矿区全部转型升级,重化工企业退出后,新兴产业链持续强链、补链、延链,推动绿色发展。
越来越多城镇与乡村,向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新路转型。从“贩砂石”到“卖风景”,昔日的华龙码头早已在芦苇青纱帐里绽放美景,不仅凭观鸟、观江豚吸引来大批游人,还成功打造“最美长江岸线马拉松赛道”。
思想领航,笃志前行,湖南坚定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图片
(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山湖水域,保护区工作人员对越冬候鸟进行监测。郭立亮摄)
实践伟力——
治污攻坚决心大、力度大、成效大
转型势在必行,如何转好却各有诀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矿老板”对于转型自有心得。
以湖南花垣、贵州松桃、重庆秀山为重点,圈出了我国锰矿储量最集中区域,被人们称作“锰三角”。锰矿掠夺式开发和粗放型生产,导致“锰三角”污染严重。
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深化对“锰三角”治污和发展探索创新。
过去三年,我省累计投入9.39亿元,坚持标本兼治、绿色转型,对原有矿企实行关停并转。
当了25年“矿老板”的麻兴刚因此转型为“茶老板”,在民乐镇海拔880多米的巴傩山顶,发展起千亩黄金茶种植基地。“‘生态饭’远比‘矿业饭’香。”看着绵延生长的茶园,麻兴刚满脸自豪。
这些年,花垣曾经的“矿老板”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曾经开山炸矿的严德忠创办德农牧业,大力发展湘西黄牛产业;龙清泉将做矿业积累下的资金投入到绿色富民产业,打造“十八洞黄金茶”系列茶产品……
“矿老板”的转型,见证湖南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深远考量和行动自觉。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我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防治,驰而不息。
湘江保护和治理3个“三年行动计划”历时9年全面完成,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专项行动持续深入,一江一湖四水“十年禁渔”严格执行,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连续7年展开,长株潭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等一系列重大治污行动接连推进。
水有人治、责有人担。5多万名河湖长累计巡河200余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完成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山有人管、绿有人护。超8万名林长,将管护责任落实到每个网格,守护莽莽林海。
修复,科学统筹。
我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一体保护、整体修复,投资79.13亿元实施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争取中央资金2.56亿元实施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投入75.6亿元保护和修复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实施湘桂岩溶地资江沅江上游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整改,全力推进。
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为重点,强力推进长江岸线项目、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港口码头污染、洞庭湖非法采砂、长株潭绿心、废弃矿山、尾矿库、矿涌水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整改。督察整改成效得到充分肯定。
2023年,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排名,我省水质优良率中部第一,张家界市、永州市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双双跻身全国前十,创下我省在全国排名最好成绩;全省空气质量优良率90.5%,高于全国平均值5个百分点……
前不久,湖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被党中央、国务院评为优秀等次,排名跃居中部第一。
图片
(花垣县金溶水库。 石林荣 摄)
接续奋斗——
为“加快建设美丽中部”贡献新力量
画桥烟柳,灯影桨声,常德历史人文画卷与沉醉迷人的水景在河街交相辉映。河街上擂茶习俗非遗团队队员文峰念念不忘:“3月19日,总书记来到这里,走到茶摊,品尝擂茶,同我们亲切交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
“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提出明确要求。
地处长江巨龙“腰腹”的湖南,投身谱写生态文明新篇章的接续奋斗中。
在湖南东部的平江县山区,起伏的群山连成绿色海洋。这里曾经是长寿采育场,岳阳市最大森工企业,经营11万余亩山林,主要从事采伐加工。近几年,山里人呵护绿水青山,用美景换来“金山银山”。
“以前卖树木,现在卖景观,在岗职工平均月工资翻倍。”长寿采育场场长向记者介绍,大家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做准备,把生态旅游做出大名堂。
据省林业局根据全省重点监测的82个生态旅游景区测算,今年元旦假期,我省累计接待生态游游客314.72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6.44亿元。 
从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革,到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攻坚,湖南政企联动探索构建低碳、绿色、高效的产业结构和空间格局。
“一湖四水”沿线,大批低碳环保的高科技产业项目加速登场——
株洲清水塘整体搬迁治理后,三一能源装备、绿地滨江科创园等重大项目入驻,一座生态科技新城在崛起;
湘潭竹埠港持续开展生态修复,一派田园风光中新兴服务业取代原有化工产业;
“世界锑都”锡矿山去污还绿,攻克砷碱渣无害化处置难题,涉锑产业形成采冶、深加工与研发一体的产业结构,走上绿色循环经济之路……
三湘大地,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健全——
光伏发电、智能电网、农业循环经济、资源再生利用与再制造,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日益顺畅而多元。
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明晰:到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南基本建成。
刘群介绍,“碳达峰十大行动”已经全面铺开,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将推动湖南为“加快建设美丽中部”贡献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