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陨落!曾两次“辞官”的他,因病去世!

据光明日报消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矿床地质学家,安徽省原地矿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技术顾问常印佛,于2024年4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合肥逝世,享年93岁。
图片
常印佛(资料图 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从小立志做一个地质学家
常印佛1931年出生于泰州泰兴,父亲给孩子取了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印佛”,希望他心里能有佛家的某种境界。
常印佛的童年有幸福也有苦难。父母对家中唯一的孩子十分宠爱,尤其是师范毕业的母亲不仅给了他最初的启蒙教育,更以严格家教帮他养成了良好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抗日战争爆发后,社会动荡,常印佛留在家中随母亲学习四年。1940年,因父亲在抗战后方染痢疾去世,他便与母亲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常印佛的小学与初中是在日寇的统治下度过的,他目睹了同胞遭受欺侮和压迫的深重苦难,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现状,让国家富强。好在家中有丰富的藏书可供阅读,包括古典名著和现代著作,常印佛从中广泛汲取营养,其中有一本《世界科学家列传》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从中认识到科学世界的神奇和科学家的伟大,对科学产生了向往之情。
丁文江和严爽是泰兴当地的两位名人。丁文江是我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领导了中国早期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严爽则是著名的采矿和石油工程专家。
常印佛当时的理想就是效仿丁文江和严爽,做一个地质学家,把祖国地下的资源开采出来,让国家变得富强,所以填报高考志愿时,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分别选择了清华大学地质系和北京大学地质系,最终被前者录取。
1952年,常印佛从清华大学地质系毕业。
图片
常印佛(左一)在大别山响洪甸水库野外读图 图源:现代快报
1955年起,常印佛调至华东地质局有色金属办公室工作一年,随后又重返长江中下游野外一线,先后在374队和321队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工程师,直到1964年底。如果从毕业算起,常印佛在长江中下游从事野外一线地质工作近12年。
1977年起,常印佛先后任安徽省地质局(后改称地质矿产局)副总工程师、副局长、总工程师、技术顾问。
1979年,国务院授予常印佛“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上世纪80年代又先后获“地矿部成果一等奖”(两次)和“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1年,因在矿床学、区域成矿学和找矿勘探学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创造性的理论发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也是当年唯一在省局系统内当选的地学部委员。
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常印佛因在工程科技领域作出的杰出成就,被从科学院直接遴选为工程院首批院士。
野外走出的地质学家
常印佛是从野外走出的地质学家,学术研究与发现源于大量的找矿实践经验,体现出强烈的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一生著述不多,但都极有分量。据《安徽日报》报道,“此身许国无多求,乐在图书山水间。”这是常印佛许下的铮铮誓言。他探寻地质宝藏,海外建立奇功,在区域成矿、矿床研究、找矿勘探领域成果突出。
另据《中国科学报》报道,重视野外工作的理念伴随常印佛一生,即便当选为院士后,只要有机会他仍亲自到野外,放大镜随身必带,每到一地都会用它仔细端详岩石。他把野外当作课堂和实验室,从那里发现真正的问题,也从那里捕捉解决问题的线索。他对野外工作的益处深有体会,并深情寄语年轻地质工作者:“野外工作非常重要,对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我积极鼓励他们去野外,起码在野外工作五到十年,然后再选择研究机构、学校,从事教学、科研都行,但是最基本的素质要在野外培养出来。”
图片
常印佛在野外考察 图源:现代快报
淡泊名利,曾两度“辞官”
作为两院院士,常印佛虚怀若谷,淡泊名利,曾两度“辞官”。1982年,在选任安徽省地质局局长的民意测验中,他得票数最多,但他却推辞掉了:“自己是一名矿床学家,接近地质一线有利于做出更多的实际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1987年,地质部邀请他担任地矿司司长,又被他婉拒了。常印佛认为,担任司长需要了解全国各地的地质情况,而自己已经57岁了,等到了解透彻后也到了退休年龄,不如留在安徽更好地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