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出于“蓝”:青岛水务集团高级工程师——蓝青的多彩工匠路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 通讯员 任静媛 
图片
早晨7时30分许,迎着东升的红日,着一身藏蓝色工装的蓝青又出现在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项目的建设工地上,开启了他为“清水”奔波的一天。
西装换成“灰色”工装,在磨砺中找寻新的自我
蓝青,今年41岁,高级工程师,大学本科毕业,青岛水务集团李村河北岸水务有限公司运维车间主任。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材,脸上架着镜片,说起话来平缓和气,带着一股儒雅和文弱,要不是那身灰尘暴土的工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个办公室的文职人员。
图片
四年前,蓝青与安定熟悉的工作断舍离,主动请缨从水务集团机关奔赴项目一线。对于这个“弃笔从戎”的举措,蓝青说,他就是希望在能拼搏的年岁,体验自己还有没有创新力,有没有新动力,有没有脱离舒适圈的勇气和能力。
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跨海大桥高架路以南,设计为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是5万吨/日,是青岛市“两个清零,一个提标”污水处理厂建设的重点项目,对改善李村河水质、保护胶州湾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在项目启动之初,项目招贤纳士,谁也没有想到,一身文气的蓝青毛遂自荐,成了勇敢的揭榜人。
从办公室到项目工地,不仅仅是工作场景、工作环境的变迁,更主要的是工作内容的更新、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面对重点项目的全新挑战。新项目从集团各个公司调集了精兵强将,每人负责一揽子工作,蓝青作为运维车间的负责人,负责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前期手续办理、项目推进和安全质量进度管理等等,他在项目的状态是“脚不着地”,而在家里,他更是个“时段”爸爸,随时可能要回答和解决突发的现场问题。
图片
蓝青熬过了无数个睡不着的夜晚,在2023年项目终于重新启动,蓝青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三年来的摔打和成长,用“九九八十一难”来庆祝自己取得的“真经”。那个曾经不善与人打交道的蓝青,现在是项目的外联员;那个以技术傍身的蓝青,现在每天扑在项目上,用汗水诠释技术的有效应用;那个勇敢往前冲的小伙子,现在更多地理解了逆境中磨练心性也是一种收获。
用专业素养打造专家级工程,为李村河增添一抹“蓝色”
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项目建成后,出水水质可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水质标准,是李沧区首个全地下水质净化厂,出水作为生态补水,进入李村河,每年可减少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15000余吨、氨氮1000余吨。
北岸项目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临河、临海建设,又规划为高标准的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建设,对项目的技术工艺、建设标准提出了高难度要求。蓝青与技术团队的同事们积极拓展新思路,庖丁解牛似地一项一项研究,一件一件攻克,为解决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抗浮结构及抗腐蚀要求较高问题,引入新型技术,可大大节约工程投资和建设工期。
蓝青不服输、不气馁的劲头,让项目在科研的加持下,节节取胜。项目期间结合建设实际,蓝青先后完成并发表《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BIM技术在地下污水处理厂工程中的应用》等市政工程类论文4篇,他带领团队完成的应用热缩套对沿海地区灌注桩桩头钢筋的防腐保护施工工法,被评为2022年度山东省工程建设典型工法。
靠信息技术勾勒崭新的梦想,打造“绿色”智慧工地
蓝青的大学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对于信息技术的喜爱和专长,在北岸项目的实施中,蓝青找到了用武之地。北岸项目建设之初,就设想模块化的“智慧工地”管理模式,这也是青岛水务集团污水处理板块工程建设中首个应用“智慧工地”的项目。
图片
智慧工地的概念,就是互联网+理念与传统建设工程领域的深度融合。智慧工地围绕建筑工程现场生产进度、设备监控、人员管理、安全质量等各方面,充分利用物联网、传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高科技信息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一体化的可视化管理,实现智能化的交互、高效化的工作。比如,施工现场安装了一套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到现场的环境数据,用电信息,人员位置,设备运行情况等各种数据信息,有效提高了对在建项目的监管效能。
在安全巡检方面,北岸项目建立了良好的安全巡检生态系统;在技术管理方面,创新驱动,技术先行,智慧工地实现了技术资料的发布与共享;智慧工地还在引领绿色施工方面拔得头筹,实现了环境监测,节水节电管理以及渣土车的管理等。
蓝青在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把今后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运行期间的智慧管理纳入建设、规划和统筹范围,为建成后的水厂预留了现代化管理的软硬件条件,他设想,北岸项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未来也一定高质量、现代化管理和运行,成为智慧水务的标杆,成为他信息梦落地的地方。这样一个信息见长的工程师,却在不熟悉的领域,打开了全新的赛道,铺就了一条工匠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