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的反包围圈,惊醒了莫迪,印度的大门,要向中国投资敞开了?

中国在围绕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展开有针对性的布局,进而形成了对印度的“反包围圈”。在这一态势已经几乎定格之际,莫迪政府终于被惊醒了,不过准备采取的对策却非常耐人寻味,也许这算是印度与西方的最大区别?
印度总理莫迪最近感受到了“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在国内,印度已经开始2024年大选,莫迪及其印度人民党志在必得,发誓要取得印度议会三分之二席位,让莫迪能够获得第三个任期,继续统治印度五年,而民意调查显示,印人党和莫迪的支持率在全国范围内高达70%,远超政治对手拉胡尔.甘地及其领导的国大党,可以说莫迪已经胜券在握。
然而另一方面,在国外,针对印度近年来积极配合美国的反华战略,充当美国的“打手”,中国围绕印度构建的“珍珠链”布局已经初步成形,在地缘上已经形成了对印度的“反包围圈”:
图片
(孟加拉国爆发“印度滚出去”运动)
图片
(马尔代夫爆发“印度滚出去”运动,新政府和议会已经全面倒向中国)
巴基斯坦不必说,这是中国的铁杆盟友;孟加拉国反对党已经开始在全国大规模发动“印度滚出去”运动,印度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尼泊尔左派政党,尼共毛派和尼共马列已经联合组织政府,未来尼泊尔政府将更加倾向于中国;中国和不丹的边界谈判在去年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未来不丹很有可能与中国建交。
中国在斯里兰卡“翻盘”成功,让斯里兰卡政府取消了年初公布的禁止外国科考船和军舰停靠的政策,并且继续推进中国企业开发汉班托塔港和科伦坡机场扩建项目;最刺激印度的是马尔代夫,在新总统莫伊兹的带领下,执政党刚刚获得议会选举的大胜,取得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席位,马尔代夫政府全面倒向中国已经没有悬念。
图片
(莫迪执政10年,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率不升反降)
在这一态势几乎定格之际,莫迪政府终于被惊醒了。如果印方还顽固坚持对华敌视、排斥的一厢情愿的立场,那么印度很难真正进入发展快车道,更不可能像其自身宣称的那样在未来成为世界强国。所以莫迪在基本确定“三连任”之后,确认印度到了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投资敞开国门的时候了。
根据印度《经济时报》近日报道,莫迪政府拟放宽银行、保险、国防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FDI)限制,在大选之后或推出具体改革措施。
图片
可以说莫迪政府是被迫这样做的。因为最近几年印度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FDI)直线下降。2023-24财年前三季度(2023年4月至12月),印FDI流入量同比下降13%至320.3亿美元。
印度媒体认为,印度科技初创企业以及汽车、制药、建筑业等实体产业吸收的FDI大幅下降,反映外国投资者认为印在上述领域投资风险过高。这和印度政府在过去这些年来反复折腾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国投资者直接相关。
我们都很熟悉印度对中国几家知名手机企业以各种名义进行罚款的案例,其实印度政府的这种做法几乎对所有在印度挣到钱的外国企业都使用过,包括美国沃尔玛、通用汽车、英国沃达丰、日本丰田等一大批知名外国企业。
只不过在2020年6月发生了加勒万河谷事件之后,印度政府针对中国企业的对抗措施出台更为频繁。但直接后果就是,外资“用脚投票”,不再陪印度政府玩儿了。
图片
另一方面,中国与印度几乎所有邻国近年来都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不断发展密切的经贸联系,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链转移到相关国家。比如,孟加拉国承接了许多中国企业的投资,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早在2018年左右,孟加拉国的人均GDP就已经超越了印度,虽然在2023年被印度反超,但预计在未来两年将再次超越印度。
中国制造的工业品在质量、供货、售后、迭代等方面几乎全面碾压印度制造,所以在印度越来越多的邻国中出现这样一幕,那就是“中进印退”。如果印度还要坚持当前排斥、打压中国制造和中国投资的政策,实际上被孤立的只有它自己。而印度不少邻国在出现“印度滚出去”的思潮后,更开始抢夺印度与中国经贸往来、市场的份额,这对印度而言是又一重打击。
图片
(印度对中国的进出口额统计,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在2022年达到了新高)
实际上,尽管莫迪政府在过去几年加大了排斥中国产品和中国企业的力度,但实际上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反而增大了,在2022年和2023年屡创新高,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强大竞争力。
展望全球经济发展,也没有任何一个问题能在离开中国的前提下获得解决的。所以从印度国内需求、周边经济和安全态势,以及全球经济需求三重因素来看,莫迪政府排斥打压中国制造、中国投资的政策都注定会失败。
不过,即使印度想要重新对中国投资打开大门,我们也必须掌握好节奏,让印度保证打消对中国的敌意,改善营商环境,停止刁难中国企业,并允许中国企业合法地向境外转移利润。同时,中国也需要成立一个对印度出口和投资的审查机构,禁止向印度出口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禁止向印度出口和投资完整的产业链,防止印度培养起取代中国的产业链。
印度一直梦想成为下一个中国,在目前来看,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