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绩平平,高知父母也焦虑!这三颗雷,普通家庭也容易中招

图片
文/37度暖爸
在我做培训机构期间,学员中有不少都是高知家庭。令人惊奇的是:高知家庭、老师家庭的孩子,成绩往往都很一般。
我在深入访谈了5个高知家庭后,总结出了高知、老师家庭的特点,他们踩中了三颗雷,普通家庭也很容易中招。
图片
我用心理学,给你揭示原因。
第一颗雷:情绪耗空
教师这个职业,真的挺不容易的!咱们在家里一个孩子,还经常鸡飞狗跳,老师一个班大约50个学生。想想就能明白老师对于学生管理的工作压力。
从职业属性来看,教师这个职业,不仅是体力劳动者--站着讲课,也是脑力劳动者--备课、批改作业,还是情绪劳动者--为孩子提供情绪价值。
图片
情绪劳动的概念,最早是在1983年,由社会学家阿莉·拉塞尔·霍克什尔德提出。
绪劳动是指,劳动者必须要努力调整出符合职位要求的情绪状态。例如:酒店、银行、护理、空乘、教师等职业,都需要为自己的服务群体提供情绪价值。
情绪劳动,会对个人的情绪产生心理压力和疲惫,导致情绪资源耗空,情绪调节困难等状态。
如果遭遇压力性事件,还会加速情绪劳动者的情绪输出。例如:遇到蛮不讲理的顾客;打着维权幌子的医闹。
当老师把所有耐心都给了学生,情绪资源耗空,TA在回到家之后,就没有更多的心情给到自己的孩子“好脸色”。
图片
琪琪妈妈是当地一所小学的班主任,她说:“一天对着50多个学生,要收作业、要处理打架、骂人,这些闹矛盾的小事。还得看着别磕着、碰着,现在的家长有点事儿就来找学校。”
从琪琪妈妈的话中可以看出,她在工作中的情绪消耗非常严重。
一个人的情绪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只是不停的输出,没有输入,总会有枯竭的时候。当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回到了自己的地盘,也就卸下了伪装。
妈妈把耐心给了学生,留给琪琪的只剩下了愤怒、指责。
建议:
1、在家门前,拍拍自己,或抱抱自己,对自己说:我不是老板、员工、老师......进了这个门,我只是妻子/丈夫,妈妈/爸爸。
这是给自己做心理暗示,将家庭与工作隔离。
图片
2、可以向爱人和孩子坦白:我今天情绪不好,可能工作太累,让我缓一缓再来辅导你的作业。(你先去辅导孩子作业,让我缓一缓)
3、平时可以通过阅读、聊天、听课、观影等形式增加自己的心理空间容量,让自己能有更多的情绪资源储备。
第二颗雷:太简单了
从成人,尤其是老师和高知父母的角度来看,孩子的作业的确简单。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未必会简单!
翔翔的爸爸妈妈都是是硕士,在同一所高校任教。
翔翔妈说:“就那么简单的题,还要看半天?哎呀,我看着他可真发愁死了,这要是到了初高中那么多学科,可怎么办?”
如果父母从自己的视角看待孩子的学习,总是认为很简单,可能会令孩子产生负面的自我认知:我是笨的,不聪明的,我可能很难学得会。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镜映”。
用大白话来解释:父母像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通过父母的语言、表情、动作、态度等信息,获取外界对于自己的看法。
在经年累月的镜映作用下,孩子逐渐由外部评价,转化为稳定的人格内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信还是自卑?
图片
建议:
1、接纳孩子学不会,TA只是暂时没有搞懂,并不是结果。
2、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从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
3、如果有需要,耐心给孩子讲解,将积极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第三颗雷:与学习关系不好
咱们国家是应试教育制度。
高考,就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知识,就是自己手中的武器,一分干掉上万人绝不是说说而已!
图片
如果父母在求学的时候很痛苦,没有体会过获取新知的快乐与满足,单纯为了成绩而学习,就会导致父母自身和学习的关系不够好。
当我们做了父母,就会不知不觉间,将我们和学习的关系,投射给孩子。进而,产生督促、监督、要求,甚至是控制。
这些行为的背后,不仅反映了父母和学习的关系不好,也反映了对于孩子的不信任。
行为的逻辑是这样的:我和学习的关系不好,所以我认为你(孩子)也不可能和学习搞好关系。因此,我必须监督你的学习。
图片
小哲的妈妈和爸爸也同样是硕士,高校老师。
小哲妈妈说:“从小我爸对我要求就严格,我们那时候,哪儿有现在条件好啊?我们都那么努力,孩子不努力怎么办?你知道现在本科学历都已经满大街了。”
如果父母自身和学习的关系不好,很容易投射给孩子,孩子感受到的是:学习很难,很辛苦,所以我可能搞不定这件事。
一旦孩子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再加上父母不放心的督促,丧失学习自主性只是个时间问题。
建议:
1、相信孩子自己能搞好学习,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向好、向上地发展。
2、适度给孩子提供监督、帮助,而不是必须监督、帮助。
3、相信学习可以带给孩子获得感、成就感,孩子会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
结语:我认为,孩子从出生起,无论是身体还是智力,都是在向上、向好地发展,也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坏种”,他们都想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
造成学习成绩差异的原因,或许是父母没有恰当的对待孩子,或许是孩子的发展略微落后于同龄人。
无论怎样,家长都应该学会不给孩子制造问题,或者说尽量减少给孩子制造问题的概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恰当的对待。
专注婚姻家庭与亲子关系,关注我,每天懂点儿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