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丨赶海忆趣

□仇方晓
老青岛有句俚语:“生吃蟹子活吃虾,掉到海里淹不死。”“死”,俗读“煞”音,其义不变。当然不是吃螃蟹和对虾,而是退潮后,在滩涂上石头下和小水湾里捉到的小虾小蟹。我们当年还真生吃过(味道还挺鲜)。借此壮胆,经常从沧口海池子外海边的T形小鱼码头上,走到没顶的深水区,跳下去逃命似的向岸边扑腾,虽然喝了不少海水,却很快地学会了游泳。长大后才明白“生吃”云云,不过是借指海边的孩子学会游泳快而已。
青岛人把去海里游泳叫“洗海澡”。不会洗海澡和“不会喝啤酒”一样,会遭人讥讽。上世纪60年代,有一天,我们几位同事去沧口海池子游泳(池里的水最浅处也过两米),一位竟真当成了洗澡。独自跳进了海池子,幸亏我们救起,才没“淹煞”!
“下海”是“赶海”的俗称,泛指青岛市区人在胶州湾落潮露出的滩涂上挖蛤蜊(读“嘎啦”音)、吊虾虎、拾海螺、捉蟹子等。不是指渔民驾船去大海深处讨生活。
赶海,没有多少技术,是妇孺老幼皆可操作的休闲娱乐,兼为尝鲜。挖蛤蜊最为简单:可手挖(太磨手指,时间长了不行),辅以扠、铲、手耙等工具会省力得多。早些年胶州湾的蛤蜊忒多,几乎到了俯拾即是的地步。香螺能“拾”,足见之多。香螺,因肉质鲜嫩而受欢迎,其状团团如螺旋,大小如元宵、玻璃球不等,行若蜗牛却快得多。“拾”法有二:一是赤足在软泥中踩触可获;二是掏,香螺穴如倒扣的茶盅,顶部有不规则的裂纹,很好认。用手抄底一掏一个准儿。很好玩。
吊虾虎算有点技术,要先用∠形平头短柄铁锨(俗称“捎撅”),在滩涂上挖出虾虎的洞穴,穴口径比乒乓球略小,洞壁极其光滑。然后把一支细竿的毛笔插入洞中,虾虎触到笔头,双螯便抓着笔毛往上爬,一旦露出爪子,则要迅速提溜出来。笔不带钩,故谓之吊,其实还是抓。虾虎是青岛、潍坊人的称呼,煮熟呈橘红色,肉质肥厚。不是现在常见的琵琶虾(济南人称“虾爬子”),琵琶虾壳坚爪利,剥食不易。又因出水即死很快变成空壳,肉骤减,不受人待见。后来,随着虾虎在三年自然灾害“瓜菜代”中的灭绝。养殖的琵琶虾大量上市,它也叫成了虾虎。近几年,绝迹的青岛虾虎又出见了。尝得旧味,不免感叹。故有人戏称“怀旧版”。
还有一种拇指般大的小蟹,贴着退潮的水边活动,密密麻麻,受扰后如影一晃疾去,极难捕捉。用手快捧,也能捉到些许。多次下来,所获也还可观。我至今不知其名,只记得绰号“马婆子”(音)。其肉少味亦不鲜,煮熟后壳极软,可与肉同食疗饥,也是饥馑岁月的纪念。赶海所得种种,白水煮熟可食,俱见其鲜。尤以蛤蜊称奇,不加水盐干煮即可,味道鲜嫩绝伦,独步天下。
在三年自然灾害里,赶海就有了“瓜菜代”的功利。赶海的人天天摩肩接踵,铺满海滩。虽是灾年,大海的馈赠从未减少,从不会让人们空手而归。少则回家煮了聊佐菽水,多了可换点小钱贴补生活。人云,胶州湾是青岛人的福祉。诚不虚也!
可惜胶州湾高速公路建成后,海被挤到路西,滩涂不再。萦绕心怀的早年赶海,已不复存在。挖蛤蜊要去红岛“蛤蜊节”去体验了。
图片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