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不想走!那就把“昆明记忆”带回家

文创产品对于一座城市来说
是一张文化名片
展现城市魅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游客来说
是一份浓缩的文化回忆
能为旅行增添更多乐趣
图片
云南省博物馆的聂耳小提琴胸针、昆明陆军讲武堂的冰箱贴、橡皮书店的海鸥徽章……如今,走进昆明各大景区景点、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凸显文化内涵、关注年轻人审美趣味、价格不贵品质不俗的各类“昆明礼物”成了游客的不二之选。买一些文创产品、把旅行的记忆带回家,成为许多游客旅行的“标配”,“昆明礼物”随着它的主人一起沉淀为一段“昆明故事”,成为人们离开昆明后每每看到它都会会心一笑的独家记忆。
01
文创串联起历史和未来
说起文创产品,博物馆、美术馆等向来是这些产品产出的佼佼者,独一无二的文物元素和本土文化内涵,使它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
图片
(图源: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以该馆馆藏文物为“灵魂”,辅以新颖的设计,一直以来深受游客喜爱。“打包”了银鎏金镶珠金翅鸟、牛虎铜案、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广南羽人船纹铜鼓4件重磅文物的笔记本;以青铜器立牛曲管铜葫芦笙为灵感设计制作的香插;仿照青铜器上的纹饰制作的手机壳……他们在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同时,与生活用品实用性相结合,让大家可以更好地走进文物、了解文物,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据了解,云南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目前已超1500种,涵盖文具、图书、服饰、首饰、家具等,给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伴手礼”需求。
“这次我们来旅游专门安排了参观云南省博物馆这个行程,可以在玩的过程中让孩子了解历史,也更了解这次出游的省份特色。孩子买了一本‘国宝护照’,这里的宝贝都在上面,孩子一边参观一边寻宝,特别开心。”来自黑龙江的游客刘女士表示,他们已经参观完了,但孩子还拿着“国宝护照”在书店盖章。近年来,随着集章打卡出圈,各个景区、博物馆都掀起了一股“盖章风”,游客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旅行盖章本来展示旅行经历。云南省博物馆的印章包含金翅鸟、牛虎铜案、金镶红蓝宝石冠等75个,全都是免费的,当然还有不少隐藏款印章,比如购买“国宝护照”可以解锁7个章。
图片
云南省博物馆还有许多文创活动,比如走进云南新石器时代活动,学习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知识和制陶技术,就可以进行陶泥DIY。今年五一假期,云南省博物馆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动:5月1日是掐丝珐琅彩画体验活动;5月2日是云南乌铜走银铜版画与木嵌铜制作体验活动;5月3日是锡工艺范铸法滇王编钟吊坠制作体验活动;5月4日是漆显手镯、漆显发簪体验活动,均有浓厚的云南特色和文化背景。
云南首个以“云南好物好生活”为主题的展陈式体验购物中心——拾翠手艺集合店也将云南特色以文创的形式展现出来,成为许多时尚文创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云南拾翠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将原昆明氧气厂老旧厂房改建成拾翠国际民艺园区。园区通过文创产品开发、文创产品孵化、校地合作等方式,实现设计、材料、工艺、制作、营销、体验课程、研学、学术、研发等多功能生态闭环,为云南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02
邂逅春城“紫色浪漫”
每年4月中旬至5月初,教场中路沿线的蓝花楹盛放,这是蓝花楹与游客之间心照不宣的约定。重庆游客杨琼芳连续3年到昆明看蓝花楹,教场中路、春城路、盘龙江畔等蓝花楹“打卡点”都有她的足迹,她对拍蓝花楹最“出片”的街巷更是了如指掌。今年,让她感到惊喜的是教场中路两旁的蓝花楹创意集市,用她的话来说,“蓝花楹不仅留在相册里,还装进了包包里”。
图片
4月23日,来教场中路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身处紫色花海,沿途还有涂鸦墙和植物造景,大多数人拿着手机和相机一路拍、一路看,想留下眼前最美的风景。除了树枝上的花,市集摊位上摆放的“花”也让人眼花缭乱,主要有微缩版街景冰箱贴、笔记本、主题明信片等蓝花楹文创产品,各家的产品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图片
在问象美术馆摊位前,每个蓝花楹造型的冰箱贴颜色和形状都不同。“两朵花偏紫、三朵花偏蓝,这款露出了黄色花蕊,制作它的人一定很懂蓝花楹。”江苏宿迁游客陈建兴十分喜欢蓝花楹,在摊位前买了几个冰箱贴和一把扇面上写着“楹麻了”字样的扇子,准备回家后给朋友们留念。他表示,为了这条街都值得再来昆明玩一次。教场中路幼儿园门口的蓝花楹墙绘格外醒目,周边还售卖蓝花楹特调咖啡、编花花束、手绘花伞等产品。这些都是幼儿园老师们的创意成果。“幼儿园和蓝花楹搭在一起,有种独特的萌感。”在墙绘前拍照的游客说。教场中路幼儿园园长马波介绍,墙绘将长期保存,今后将把花卉知识、教场中路文旅资源和幼儿教育相结合,探索推出更多文创产品。
图片
在教场中路稍事休息,来自湖南娄底的游客黄良源和妻子骑上共享单车前往云南陆军讲武堂,他们一家是护国将军蔡锷的“铁粉”,从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的蔡锷故乡到长沙市岳麓山的蔡锷墓,了解蔡锷将军传奇的一生。听完讲解后,两人在讲武堂文创买了笔记本、保温杯和T恤衫,黄良源拆开笔记本,在第一页写下“你在满满的正能量里成长,要强健体魄、丰盈精神,努力成为国之栋梁!”回家后,他要将笔记本送给正在读高一的儿子,还要和儿子讲一讲蔡锷将军的故事。
03
数不尽的昆明故事
昆明是带得走的艺术品。春天的蓝花楹、冬天的银杏、按时赴约的海鸥、学术底蕴深厚的云南大学……这些数得出来的昆明特色如今都被做成了精致可爱的文创产品。
在文林街尽头拐角处,一个童话般的书屋坐落于此,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书店里书籍和饰品琳琅满目,每一处都藏着“小惊喜”,方寸之间包罗万象。书店里的原创设计分为蓝花楹、银杏、海鸥、野生菌等系列。其中,蓝花楹系列马口铁徽章有教场中路公交车、花瓣等不同的蓝花楹元素图案;海鸥冰箱贴上刻画了游客在滇池海埂大坝上的观欧景象等。
图片
书店里有一个专门的昆明文创角,陈列着充满昆明特色、做工精巧的小物件。其中,印着昆明特色建筑“酒杯楼”的明信片以纯白色为底板,用简单的文字介绍位于光华街胜利堂前的两栋弧形建筑。在一块小黑板上,通过时间进度条和不同的校徽介绍了云南师范大学的发展历程。在一个细长的盒子里,装满了写着昆明方言的书签,分别介绍了“老冬帽”“乱子壳”“笑眯乐呵”等昆明方言的含义。前来旅游的刘女士表示,昆明无论是风景还是人文都让人沉醉其中。“我买了一个海鸥冰箱贴作为此次昆明行的纪念品。” 
图片
来到昆明,必须要探访一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旧址。为迎接“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八十周年”,2018年,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先后开展了“卓然联大”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毕业设计展、“印象西南联大”全国文创产品设计大赛,以“西南联大文化”和“云南师范大学形象要素”为内容,创作出一大批展示西南联大文化传承和反映云南师范大学发展风貌的作品,把云南师范大学元素印在茶饼、文具、手机壳等产品上。
图片
近年来,云南师范大学持续加强“西南联大研究”品牌建设,深入挖掘联大元素,设立资产经营公司西南联大文创中心、美术学院众创孵化中心,举办“走进西南联大”书画设计作品展、美术学院“双创”艺术节等特色活动,通过文创作品传承、弘扬联大精神。
在西南联大文创中心,西南联大元素的产品涵盖办公用品、纺织用品、家居生活等。印有校徽的双面帆布包、AR大师冰箱贴、国风四季明信片、大师公仔等,打造了只属于西南联大的品牌。目前,该中心文创产品种类达80余种,拥有联大IP和云师大IP两个IP。此外,还搭建了线上商城方便消费者选择、购买商品。
04
非遗文创走进百姓生活
云子围棋、云南斑铜、瓦猫……这些耳熟能详的云南非遗珍宝,不仅荣登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凝结了云南人民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情感,成为城市文脉的活态传承。
一声脆响,棋子落定。弈者的谋略与智慧随之展现。
图片
云子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独特工艺品。后因多重原因,云子的配方及工艺一度失传。云南云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原云南围棋厂)生产部主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子传统制作技艺点棋师傅刘廷举介绍,直至20世纪70年代,云南围棋厂的匠人们通过对几粒“残存民间的老云子”不断进行试验分析,复原了传统生产工艺。云子的传奇由此被重新续写。
云子的制作原料以云南紫英石为主,辅以玛瑙等30余种石料,经过滴子、褪火、打磨、人工选子等12道生产工序制作而成。
图片
“云子的白子微带翠绿,温润如玉,柔而不透,微有淡黄或翠绿之色;而黑子‘仰视若碧玉,俯视若点漆’,漆黑润泽,对光查看则呈半透明状,棋子周边有一种碧绿或宝蓝色光彩。”刘廷举介绍,熔炼云子时,匠人须端坐于窑炉前数个小时,手工完成每一道工序,方能淬炼出好的云子。
近年来,云南云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还结合潮流,积极研发与云子有关的旅游纪念品、生活用品、办公用品、珠宝首饰、服饰、饮品等,现有云子挂件、云子书签、云子包、云子沱、云子罐茶等衍生品。
云子形成古典和现代两大围棋配方工艺,拥有九大系列近百种产品,远销南亚东南亚和欧洲国家。
在呈贡区滇池星城小区内,一家名为“心房瓦猫”的店颇具特色,吸引省内外的顾客前来选购瓦猫。
图片
瓦猫在云南很多地区广泛流行,常置于房屋门楣或屋顶正脊飞檐上,瓦猫虽被冠以猫名,但却寓虎于猫,取虎凶猛无畏之意,用以祈求驱邪避煞、聚气纳福。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瓦猫昆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航在2016年大学毕业后,就确定了将瓦猫制作与传承作为发展方向。之后的两年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大理、丽江和昆明的传统村落,只要知道哪个村子里有瓦猫,无论距离有多远他都会去学习。为了学习瓦猫制作技艺,他多次到建水、华宁等陶瓷产地当学徒。
张航介绍,近年来,随着瓦房的消失,逐渐失去了“栖身之所”的“瓦猫”一度淡出人们的生活。为了让世代相传的民间瑞兽重获新生,融入现代都市,2019年他成立云南第一家瓦猫博物馆,让更多的人知晓瓦猫。
目前,张航已经制作出成千上万只瓦猫,并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立足云南将产品销往全国,有些甚至销往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今后,他计划扩大瓦猫生产规模,丰富瓦猫的种类,让瓦猫从“瓦房”走进更多人的“心房”。
图片
05
少数民族文化迸发新活力
在祖玉兰的工作室,一幅幅作品挂在墙上,如果不凑近仔细观察,很难分辨是照片还是刺绣。孔雀、老虎、骏马、花鸟栩栩如生,绣线的光泽加上刺绣的凹凸感,让这些美丽的画面仿佛能动起来。仿郎世宁的“仿百骏图”在祖玉兰高超的刺绣手法下,从骏马奔跑的体态到马的毛色都呈现得惟妙惟肖。
图片
祖玉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祖氏滇绣画”创始人、传承人。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已有两三千年历史,其中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祖氏刺绣”集四大名绣精华于一体,技法独特,体裁广泛,并融入少数民族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作品画面有立体感,图案活泼,一直致力于云南少数民族刺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祖玉兰一直坚持:“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祖式滇绣创作的根与魂。”
在磨憨镇磨憨村磨整村小组,傣陶做成的路灯别有风情。跟随传承人学艺归来的周清香已经能够熟练制作各色精美的陶罐,她做的傣陶制品在磨憨小有名气,成为游客惊喜发现的“伴手礼”。
图片
傣族手工慢轮制陶技艺是傣族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已有4300多年历史,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傣族制陶用一种叫“伊利石”的粘土,这种土质粘性好,可塑性强。傣族慢轮制陶保留着从无窑堆烧向有窑烧制过渡的初级形式,弥补了关于人类原始制陶史研究的空白,是一座活的制陶历史文化博物馆。
“你听这声音,清脆有回声,不是闷的。这就是好的傣陶。”安宁市驻村工作队队员展示了傣陶的“秘密”。随着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提速,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磨憨,周清香也想搞起自己的“小事业”,“我想做一个体验馆,以后大家来了能亲手做一个傣陶,亲身感受一下傣陶的魅力。”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冉光雯 吴洁 郭曼 张怡 杨敏 王绍芬
设计:常悦
责编:毕群
编审:吴晨萍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