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的本质:一群年轻人山地越野没跑过一个老头儿

章武元年,为了报荆州被夺,关羽被杀之仇,刘备起兵伐吴。在这场战役中,刘备遭受了惨败。
刘备多年积累的军事实力损失一空,不禁羞惭愤恨的说,自己被陆逊所折辱,难道是天意吗。
此战的蹊跷之处是翻遍史书,不见诸葛亮的劝阻,而是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01
沉默,是一种态度
诸葛亮的立场一直主张“联吴抗曹”,东吴背盟后,诸葛亮在此事上的话语权难免会受到影响。
加上他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供职,出于避嫌的考虑,他也不方便出来劝阻。
无独有偶,刘备伐吴后,诸葛瑾在东吴就遭到了攻击,东吴阵营的许多人认为诸葛瑾存在与诸葛亮勾结的嫌疑。
若非孙权力保,诸葛瑾在东吴的处境会更加凶险。
诸葛亮的沉默恰好能表现出他是个成熟的政治家,如果诸葛亮赞同刘备的决策,或者诸葛亮认为正确的决策,他都会积极主动的去开展工作。
图片
94三国中诸葛亮看到张飞来后的表情很传神,就这个微表情值得现在的演员好好学习|出自网络
如今诸葛亮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并不积极响应,刘备自然就明白了他的反对态度。
而且,诸葛亮在刘备阵营中的地位,决定了他还不能出面。
在刘备阵营中,荆州派系的人物占据着很高的分量,他们名义上的话事人便是诸葛亮。
关羽丢掉荆州后,相当于荆州派的根基受到了撼动,刘备伐吴,是在满足荆州人“打回老家去”的想法。
诸葛亮如果出面反对,荆州派的人物就会对他失望,这就会导致诸葛亮开展工作的基本盘与他离心离德,日后会出现“队伍不好带”的情形。
所以,虽然诸葛亮没有明确态度,荆州派之外的人都表示了反对意见。
作为元从派的赵云,多年来跟随刘备,虽然他未能跻身四大将,但却是此时能得到刘备绝对信任的武将之一。
图片
94三国中的赵云|出自网络
他认为,此刻最重要的敌人是曹丕,应该先伐魏,能够完成克复中原的大计后,吴国自然降伏。
再者,益州派系的黄权和秦宓都参与到了劝阻刘备东征的行动中。
黄权从军事形势出发,认为吴军彪悍善战,再加上水军顺流而下,进易退难。
由于他和刘备的关系不如赵云,因此他委婉的提议,如果刘备决心伐吴,自己愿意担任先锋,让刘备坐镇后方。从根本上来说,黄权还是反对伐吴的。
秦宓反对刘备伐吴的理由是天时不利,出兵必然不会顺利。刘备大怒,将秦宓下狱。
这里也能看出,三国时期的政治,要看你在阵营中的分量几何。
赵云与刘备的关系自不必说,黄权又是益州本土派系的话事人,秦宓的能量比不上这两人,所以也只有他倒霉。
02
张飞之死引起的人事安排
当刘备力排众议,开始了伐吴后,一次意外打乱了他的部署。
在关羽死后,蜀汉阵营内独自指挥过独立作战,且有亮眼表现的张飞成了理想中先锋的人选。
图片
94三国中的张飞|出自网络
而且,张飞已经俨然成为了关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己直属部队和战区的大将。
但是在伐吴的动员期,张飞被部将杀害,这迫使刘备调整了部署。
如果张飞不死,他完全可以在前方独立作战,刘备率主力于后接应,实现黄权在战前的规划。
张飞之死的另一个连锁反应是黄权被刘备安排在江北防范曹魏,让刘备身边缺少了顶级谋士。
开战后,刘备任命的前线指挥官让人感叹蜀汉将星的凋零。
吴班与冯习分别作为左右领军,即前敌总指挥,分别统帅水军与陆军,率先与吴军接战。
吴班和族兄吴懿是益州本土的实力人物,按理说,他们对伐吴是不怎么热忱的。但他们的妹妹吴氏又是刘备称帝后的皇后。
图片
94三国中的吴懿|出自网络
吴班的剧照我只找到了渡过渭河时被乱箭射死
所以,严格意义上,他们算是外戚的一部分。
在刘备称帝后,太子刘禅即迎娶了张飞的女儿。原本,张飞既是大将又是外戚,是有机会成为蜀汉第一家族的。
但现在,因为张飞之死,吴氏后来居上。所以,吴班成为了此战举足轻重的角色。张飞死后的部队应该也被拨归吴班、陈式统领。
冯习作为陆军大督,麾下有张南的前部督,傅彤、辅臣、廖化等人为别督。
这种形式可以理解为,张南是前部先锋,冯习是主将,傅肜各自带领本部作战。
冯习虽然开战后,一直担任大督,但他以及张南等人的指挥能力绝对算不上出色,因此刘备不得不亲赴前线。
这就造成了蜀汉军队的指挥不畅,张南等人需要服从冯习的指挥,冯习又需要给刘备汇报,这种情况一旦遭遇重大变数,会降低军队的反应速度。
图片
94三国中的冯习|出自网络
张飞若是健在,刘备完全不必如此,而且吴班虽然能接过张飞部队的指挥权,可在战术能力上同样无法赶上张飞。
某种意义上,张飞的突然死亡,对夷陵战争的胜负有重要影响。
03
夷陵之战的几个阶段
在开战的第一阶段,吴班和冯习水陆并进,迅速击败孙吴在边境的李异、刘阿所部。
不过,孙权并没有服软,与蜀汉类似,孙吴的老兵也逐渐凋零,不得不启用年轻的陆逊。
陆逊将军队集中于虎牙要塞,水军在要塞内沿长江两岸驻守,而陆军则凭借两侧山地扎营防御,从陆路保护要塞的安全。
图片
夷陵之战第一阶段攻防图|出自网络
不出意外,刘备军东征的路线在虎牙要塞受阻。
刘备令吴班率水军在平地扎营,引诱吴军主力。对于孙吴而言,水军在陆地战斗力很弱,但水军对于蜀汉而言又属于价值比较高的部队,所以孙吴诸将都想先消灭吴班。
只有陆逊看出刘备的谋划,他制止了诸将,事后证明,刘备确实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精锐。
进入第二阶段,刘备军从前线退回秭归,吴班的水军依旧留在夷陵前线,另有一部分陆军跟随黄权留在前线,组成江北部分。
在取得战果并处于相持阶段时期后撤,刘备此举非常有迷惑性。果然,没多久又从秭归沿着陆路“缘山截岭”进军到夷道猇亭。
这时候,马良动员了一万武陵蛮加入蜀汉军队,还可以从蛮族那里获得物资支持。
图片
夷陵之战第二阶段态势图|出自网络
所以,变数陡生!原本在吴军主力后方的孙桓所部瞬间遭到了刘备前部张南的攻击,并且被刘备大军围困在夷道城。
另外,大督冯习占领了鸡头山,刘备则率领亲卫部队驻扎在稍后的猇亭,蛮王沙摩柯则在更后的军营冲、救市口等地。
夷道城虽小,却经过了陆逊的经营,此番孙桓据城坚守,刘备一时无法突破,也未再强攻。
刘备当然会考虑到战损比,另外是他摆这一字长蛇阵,是想引诱吴军主力攻打鸡头山,复制一把居高临下的“定军山”之战。
陆逊识破了刘备“围点打援”的计策,他从虎牙要塞出发,顺江而下攻击蜀汉军队的侧翼和后方。
图片
刘备从秭归再出后,从侧翼打击吴军后方的孙桓
图片出自网络
这样,反而是刘备被陆逊“围魏救赵”的策略牵着鼻子走,双方再次形成了对峙。
在第三阶段,也就是战役的胜负手开始出现。陆逊对蜀汉军队长蛇阵的关键节点进行火攻,实现了迅速突破。
本身,多年征战的刘备不会对这些据点的重要性一无所知,所以必然会留下重兵。
正因为没想到陆逊会使用火攻,这些据点迅速被突破,造成了蜀汉统帅部的慌张。
重要据点的突破,蜀汉军队必然会想着抽调兵力补上缺口,但崎岖难行的路线导致行动不畅。蜀军很多在调动的路上,被陆逊伏击,大督冯习应该在此刻阵亡。
陆逊在指挥吴军全线反攻的时候,夷道城的孙桓也有了动作,在宋谦军的配合下,攻破蜀军五屯,斩杀蜀军前部督张南。
吴军乘势向刘备的中军进攻,在傅肜的死战下,蜀军得以突破吴军的包围圈。另一别督赵融应该也于此时战死。
图片
第三阶段,吴军反攻,刘备退却|出自网络
刘备率部到达马鞍山后,除了亲卫军以及突围而出的辅匡、廖化组成了防御态势。
但吴军很快追来,将蜀军四面围住,而后发起进攻,蜀军土崩瓦解。在附近准备用船只接应刘备的程畿遭到了吴军优势兵力的进攻,程畿战死,船只也被吴军所夺。
万般危急时,马良率武陵蛮在吴军包围圈之外进攻,吸引了吴军的注意力,刘备得以乘着夜色突围,但马良却没能突围而出,这就是救市口地名的由来。
至此,夷陵之战以吴军的胜利告终。
04
诸葛亮怀念法正其实是在骂人
刘备突围而出后,在上夔道又遇到孙桓率部阻截,被迫翻山越险,才躲过了孙桓的追击。
刘备当然很窘迫,但孙桓一个20岁的小伙子长途越野跑,被一个60岁的老头子甩了,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回到秭归后,刘备进行了短暂的休整,收容了一些从战场归来的溃散部队。
同时,也与蜀国水军会合了,吴班、陈式都得以生还,可见水军尚未遭到毁灭性打击。
图片
西陵峡口应该是程畿阵亡所在,马良阵亡应该在马鞍山
图片出自网络
但是,黄权率领的江北陆军部队却被隔绝在了夷陵道,由于退路已被吴国水军封锁,只得转而投降了魏国。
吴军众将虽然主张一鼓作气擒下刘备,但曹丕已经在青徐方面对吴军发动进攻,孙吴没有能力同时抵抗两个方向的进攻。
刘备虽然元气大伤,但蜀汉的另一位猛将赵云却率军在赶往战场。吴军刚刚经历大战,蜀军则得到了生力军的补充,继续进攻前途未知。
此战加速了刘备的衰老,不多久便去世,诸葛亮成为托孤大臣。
诸葛亮在此战之后怀念法正,带着一点儿怨念,那就是他自己身为荆州派话事人不能直接反对刘备伐吴,元老派和益州派都提出了反对意见,为何东洲派没有丝毫反应?
图片
94三国中法正|图片出自网络
要是同为东洲派的法正还在,肯定有办法,东洲派其他人和法正比,不觉得惭愧吗?
虽然正史中的诸葛亮没有骂死王朗,但那种阴阳人的风格倒是真的。
夷陵之战背后的两国实力对比,注定蜀汉不能吞并孙吴。
但此战,刘备的指挥能力也稍显蹩脚,为了出奇制胜、绕过西塞吴军的正面防御,带陆军主力迂回到夷道猇亭,结果弄巧成拙,将部队引入了死地、绝地之中。
确实法正、张飞在的话,战局会有更多选择,但会有怎样的发展,就不得而知了。
本文创作团队
作者 | 赵希夷
策划 | 赵希夷
编辑 | 赵希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疑问烦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