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哈尔滨一九四四》编剧王小枪:想花力气做不一样的东西

1944年的哈尔滨,伪装成铁路巡警的地下工作者宋卓文,被伪满警察厅特务科科长关雪误认为救命恩人、宋卓文的双胞胎哥哥宋卓武,他将计就计,潜入特务科;但入职之后,宋卓武突然出现了……
正在爱奇艺和东方、江苏、北京三大卫视播出的《哈尔滨一九四四》,无疑是谍战剧中的“六边形战士”:论阵容,著名导演张黎与斩获白玉兰最佳编剧奖的编剧王小枪强强联手,秦昊杨幂等组成的演员班底颇为吸睛;论呈现,电影化的视觉与生活流叙事的结合,让剧集跳出常规模式,别有韵味。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观众也开始讨论,性情互补的双胞胎兄弟、多疑而又带着点发疯气质的反派群像,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
一个可能的答案是,不循常规的人物,本来就是编剧王小枪的拿手好戏。《面具》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一个“沉睡”的特务被“唤醒”后的复杂心路,《对手》还原了当代视野下生活穷困、惨遭中年危机的“间谍”日常,而《县委大院》更是扎扎实实写出了性格各异而又鲜活生动的基层干部群像。
在接受新闻晨报·周到等媒体采访时,王小枪坦言不愿意在创作上重复自己,以双胞胎兄弟的设定为例,多年前他在电视剧《密使》中用讨巧的方法写过,此次创作更像是一种“正面强攻”,“谍战这个赛道本来就很拥挤,大家都在挖空心思希望设计一些新的叙事角度。双胞胎是国内外很多题材都会涉及的,我想,这一次能不能不回避双胞胎身份创作上的难度,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尔滨”的热度未散,《哈尔滨一九四四》中弥漫着紧张感的哈尔滨再次让人耳目一新。这并不是王小枪第一次写哈尔滨,2018年播出的《面具》将目光投向了哈尔滨解放初期的反特行动,而《哈尔滨一九四四》的故事背景则选在了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选择1944年,是想把人物放到一个比较微妙的历史时间节点。”王小枪坦言,置身历史之中的人们并不知道胜利即将来临,但他们一定能感觉到变化,“我相信这个故事里的很多人都能感受到日本的风雨飘摇了,在到1945年这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的心态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是很有趣的。”
图片
同时,曾在哈尔滨参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经历,也让王小枪格外想叙说当年的故事,“我不懂建筑,但参观过程仿佛有一个人在无声地讲故事,尤其看到当年做人体实验的一些器械,作为中国人是崩溃的。你亲眼看到过那些细节,你知道它是有真实的、有力量的。”
图片
王小枪力求在文本创作阶段努力加入大量细节性内容,而《哈尔滨一九四四》剧组同样是“细节控”。一次探班,王小枪惊讶地发现,剧中特务巡逻用的棍子、马镫等等,无一例外都是真的,“道具棍子我自己提起来都觉得很沉,实木的”。而在拍摄日本军官的皮靴擦过泥潭的戏份,连特写镜头里的污水都有一种带着血丝的粘稠感,“剧情说的是日本人枪杀了一些人,血流到了污水里。后来问了导演才知道,这个‘血水’是他和美术部门往污水里加了胶水,才会有这样的一种质感。”
王小枪说,他曾在韩国电影《杀人回忆》导演特辑中见过类似处理新鲜伤口、呈现血污的拍摄手法,没想到《哈尔滨一九四四》完全采用了电影的制作手段,让观众从现场氛围上就能强烈感受到真实感,“我和黎叔(张黎)合作最大的感受——他是一个顶级的氛围制造大师”。
《哈尔滨一九四四》播出至今,不走寻常路的群像塑造引人热议:秦昊扮演的宋卓文、宋卓武两兄弟,并非一正一邪的传统套路,而是性格互补、并肩作战;杨幂扮演的特务科科长关雪,敏感多疑,她那充满控制欲的“疯感”在过往同类题材中鲜少触及;还有张子贤扮演的潘越、栾元晖扮演的胡彬、蒋奇明扮演的田小江等人,也都有不同的棱面。
王小枪坦言,双胞胎兄弟的设定过往许多作品都有,只是大多用了取巧的设计,无论是互换身份还是冒充顶替,往往是其中一方牺牲,另一个人以假身份进入全新的环境,在本质上依然是主人公独闯龙潭的模式。此次《哈尔滨一九四四》希望“花力气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抛开双胞胎长得一样这件事,生活中很多亲属关系也是微妙的,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地方。”
图片
而在谈到关雪这个跳出常规的“女特务头子”形象时,王小枪认为,评价关雪不能忽略她的复杂性。她一方面要做谍报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在“职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少不了有权力的制衡,所以,关雪的行为始终带有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特点,“她的示弱、强悍、发怒、委屈,可能都是在利用周围的人。”
从这个角度上说,即便剧中关雪对宋卓文表现出了所谓的亲近,本质上她都抱有怀疑态度,其人物设定也是“彻彻底底的大反派”,“外在表现只是她的冰山一角,谍战本来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也许关雪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实话,也许她100句话里有一句真情流露,这也不好说。或者说,她在某个时间段里流露出来的真情,也并不一定是真的真情”。王小枪笑言,这可能是观剧过程中特别有趣的地方:“第四集的时候,你可能觉得他们之间的互动是感情戏,等到第八集回头看,原来是假的,是试探。”
图片
在王小枪的设定中,故事主要发生地“特务科”里的每个人都不是“善茬儿”,“胡彬表面上很忠诚,看到后面你会发现他也有所图,他也会想办法拿捏关雪;潘越看心理医生的情节,同样是想丰富一下这个人物——他手上有鲜血,并不是每天都能心安理得睡得着觉。”
图片
成功的群像塑造,既考验编剧功力,也需要演员们的好表现共同成就。《哈尔滨一九四四》播出以来,有关主演的演技讨论频频冲上热搜,不同人物的精彩戏份更是不断引发热议。在王小枪看来,这是创作群像带来的快乐,“人多了以后,每个人的差异性就出来了,故事创作还是很快乐的。我觉得电影电视剧的情节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核心还是人物。”
有趣的是,即便是对王小枪自己来说,真正看到演员在荧屏上的呈现,感受同样是新奇的。创作至今,除了《对手》中焦刚扮演的火传鲁,他很少在写故事时就主动代入特定的演员, “《哈尔滨一九四四》和其他我写过的剧都是这样,写的时候并不知道谁来演。秦昊也好,杨幂也好,他们的表演是我创作的时候没有想到的。”
图片
王小枪之前也看过《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等秦昊主演的作品,能明显感觉到秦昊擅长给角色加入小的细节,“在卓文和卓武的区别上,他加了好多细节,是一个很好的演员。”但最让他意外的,则是扮演田小江的蒋奇明,“他比我想象得要‘疯’一些,当然这是他的表演方式。剧本只是提供了一个文学的形象,他把田小江那种带着力量感、狠劲儿的性格特点发挥得更夸张了一些,我觉得演得很好。”
图片
在王小枪看来,编剧、导演和演员等等不同的工种,都是在用自己的创作方式把各自对时代、人物的理解传递给观众。以《哈尔滨一九四四》为例,他用文字构建人物、传递表达,导演张黎和主演们在创作时则进行了“二次翻译”,后期剪辑更是进行了新的“翻译”,“最后呈现比剧本丰富了很多,剪出来的节奏也比我想象中快很多。”
当我们追问这位弃医从文、创作类型丰富的编剧,是否对谍战题材更为偏爱时,他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因为这类题材对人性的拷问更深刻,对命运的唏嘘更微妙复杂,“我自己这几年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更加感兴趣”。他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打动观众,而不是故意投其所好,“不能观众喜欢什么样的故事和角色,我们就迎合他们,因为迎合永远不如先打动自己、再打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