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吐槽北京车展CEO亲密互动:感觉很怪、看不懂!我赞同

2024年北京车展,最大的看点是什么?
车展的看点当然是汽车,以往的车展主要看新车型和新技术;今年的北京车展当然也有不少新车的亮相,然而实事求是的评价这些新车只能说是乏善可陈,电驱动技术已经没有什么好突破,智能座舱相关的话题主要围绕系统生态和芯片,智能驾驶应当以何种方式去包装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可是新能源汽车只有这些话题,所以今年的北京车展有些变化。
看点变成了各大车企的CEO,比如雷军、李斌、小鹏、王传福、魏建军,以及半只脚踏入车圈的周鸿祎,可是这些人有什么看点?无非是一些企业家而已。作为汽车消费者不会去和车企创始人交朋友,甚至于连车企高管也接触不到,在现实中充其量会和4S门店的售后经理有些交集。
所以当车展的看点从汽车变成车企CEO的时候,这就预示着一种新技术进入了瓶颈期,此时MKT变成了车企的灵魂,产品自身的同质化不止让消费者在选车过程中感到迷茫,同时连车企也无所适从了。
图片
对于这种现象罗永浩给出了犀利的评价,其称:
造车的大佬们到现场和观众与媒体互动是理所应当的,但CEO之间的亲密互动就显得有些多余;很多竞争对手假模假式的(交流),他们肯呢个乐在其中,我看着有点怪怪的。
等等。
图片
笔者认为对于罗永浩的一番评价可以这样总结,那就是一个个的都是口蜜腹剑,内心深处无非想着如何打垮对方,表面上还装出亲密战友似的的虚伪。
装给谁看呢?
无非是装给产品潜在用户来看,只是这些企业家为什么要装?这就要看一看周鸿祎对雷军的评价了。周鸿祎称雷军有很多的粉丝,通过他们不断的演讲和传播,其认为雷军给自己的企业省下了数十亿的广告费,其认为余承东也是如此。或许这才是各大车企的CEO们会在车展上“表演”的原因,看似是体现出企业的格局,实际都是在博流量。
图片
透视车企CEO明星化的背后
自余承东开始,汽车品牌创始人或高管亲自下场搞营销成为了潮流,余承东的一次新品发布讲演可以收获巨大的流量,其程度远超过车企正常投放广告的流量收效。而之所以会有如此收效,主要原因是曾经的汽车企业高管没有一个会去这么做,企业家有企业家的自持,企业家不是工程师,企业家需要做的是掌舵整个企业的战略规划,而不是为了一款新产品或品牌做推广。
而正因为没有人去这么做,忽然有人做了这样的事情则必然会非常吸引眼球。
所以问界、智界、享界等品牌的热度才能持续居高不下,余承东创造的广告价值怕是不止几十亿。
图片
这样的结果换做是谁都会眼馋,尤其是在汽车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现阶段,所以各大车企CEO亲自下场搞营销,把作为企业家的自己往网红的角度包装也就可以理解了;而此次北京车展已然成为这些企业网红的表演平台,各自表现出的态度也无非是一种包装手段。
可是当个例成为现象的时候,其中反映出的问题正式第一节提出关于“产品力”的问题。
产品同质化会削弱产品竞争力,想要保证综合竞争力就要提升品牌力,于是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可是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捂住钱袋子”的操作,提升产品力的方式还有另外一种,那就是降低产品价格以提高产品性能价格比!不按照规律调整产品价格,反而要通过网红式的营销来维持现在的价格体系,这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图片
“塌房”是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要喜欢看娱乐资讯则必然会知道“塌房”这个词,意思说白了就是明星包装出的人设崩塌,做的一些坏事情被曝光了;一旦“塌房”那这个明星的职业生涯也就彻底结束了,其代言的所有品牌也都会终止合同。
同理,车企CEO明星化或网红化也有相同的风险存在。
都是企业家嘛,也都是人嘛,同时也都是有钱人嘛。
有钱谁不做呢?
人之本性,那么当汽车产业娱乐化、车企高管网红化之后,这个行业里则不会只有车评人,势必会出现“狗仔队”;而即便撇开私德不谈,一旦某个品牌的产品因设计缺陷或瑕疵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其车企CEO之前所有吹过的牛都会成为被打脸的素材,至此一个品牌或一家企业也会因为“塌房”而完蛋——如果只是汽车品牌明星代言人“塌房”还则罢了,充其量无非是解约,可是车企CEO或创始人“塌房”则会深度关联企业。
图片
一家车企不止有那么几个网红高管,同时还有成千上万名员工,那么一家车企的“塌房”则可能是成千上万名员工的失业!作为企业掌舵人应该去冒这种风险吗?
所以车企高管网红化、汽车产业娱乐化里暗藏许多危机,汽车企业属于工业企业,汽车产业是两大支柱产业之一,工业又是国之脊梁,工业领域应该出现这种荒唐的现象吗?还是看一看那些承载陆路运输载具制造的企业,这些车企值得学习。
图片
天和Auto编辑,欢迎转赞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