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讲“活”聂耳的故事

掌上春城讯 “我和同学们很喜欢跟着老师,听他们讲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不会打瞌睡,越听越兴奋……”昆明市五华区长春小学四(3)班同学李晓冉说,校园里的一楼一宇、一草一木、一座雕塑、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都很好听。
长春小学这节“行走的思政课”把同学们带出了课堂,从“书本本”走向“心窝窝”,身临其境地学习、理解、感受思政课程的内容,让同学们贴近社会、了解国情、了解校园外的世界,不断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图片
用好资源 搭好思政课“脚手架”
如何上好思政课才能打动学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呢?
长春小学负责人说:“如何上好思政课,学校领导班子动了脑筋。长春小学是聂耳的母校,就是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优势资源,必须好好利用起来。”
在昆明市五华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协调和部署下,在五华区教育体育局的全力支持和指导下,长春小学结合聂耳母校的优势资源,以聂耳文化为核心,把“我的同学是聂耳”打造成学校的一个靓丽品牌,着力打造“博采众长 春融万物”的校园精神,紧扣“为社会而生”的校训,开展系列“传国歌精神 承复兴大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活动,持续推进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加强学校师生爱国主义教育。
说干就干,长春小学率先把思政课搬出课堂,巧妙地融入校园的环境和文化建设。从学校后门为起点,长春小学建成了“成长符号”“壮志摇篮”“前进墙”“23级阶梯”“成春草药园”“劝学巷”“小聂耳学堂”“五旗五徽”墙、小聂耳团结门、“学习的门道”文化走廊等多个特色校园景观。这堂行走在校园楼宇间的思政课就从这里出发,一路前行,聂耳和国歌精神一步一步地融入同学们的血液,厚植于心里。
同学们来到以小聂耳塑像为核心的“壮志摇篮”主题景观和国歌墙,在浓郁的红色氛围感中,心里充满了自豪和激情。同学们来到“学习的门道”特色文化走廊,从二楼走廊开始到五楼的走廊,两边墙上挂满了一幅幅展板,上面图文并茂地讲述着五品故事。同学们拾级而上,学习了解从聂耳小时候勤学故事中提炼出来的“听、观、思、言、行”五品故事。同学们到了充满年代感的“学堂巷道”,感受小聂耳所处时代的学堂和时代风貌……每到一处特色校园景观,处处彰显聂耳精神之魂和民族文化之印,体现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价值。
只要行走在长春小学的校园里,一楼一宇、一草一木,浓厚的红色氛围让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激动和感动。
多年来,长春小学紧扣聂耳文化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主题教育,以“我的同学是聂耳”为线索,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全覆盖教育,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五旗、五徽”,探究“五个认同”;利用主题党日活动、团日活动和少先队活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党团队一体衔接,进一步教育引导师生始终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五(2)班赵乐佳同学说:“学校把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搬出了课本,融入了校园环境中,同学们更喜欢这样的思政课。听了5年的聂耳故事,特别佩服他创作国歌的精神。将来,我力争做一个象他一样对社会有用的人。”
图片
娓娓道来 小学生讲聂耳的故事
“聂耳,出生于1912年2月15日,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原名聂守信,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同学们听着聂耳和国歌的故事长大,都会讲聂耳和国歌的故事。
正如五(1)班朱郡皓同学说:“一年级的学弟学妹们也许还不熟悉聂耳的故事,但我现在可以完整地讲述聂耳创作国歌的故事,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5年来,聂耳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努力学习。” 
在一堂堂思政课中,一名名小学生和一位位教师在文化景观中一遍遍与聂耳相遇,无数的故事回荡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这样美好的遇见从每天到校后开始:同学遇见同学、学生遇见教师、音乐遇到故事、舞台遇到人物……在遇见中,教师、学生、家长都看到曾经民族的苦难和人民的觉醒,在遇见中见证祖国的强盛和中国的自豪。每逢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时,同学们拉响小提琴,用美妙的音乐讲述聂耳的故事……
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和牢记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讲好和传承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学校成立了“我的同学是聂耳”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全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志愿者,依托“小聂耳宣讲团”“小聂耳合唱团”“小聂耳戏剧社”“小聂耳民乐团”“小聂耳小提琴乐团”“小聂耳足球队”等特色社团,以“讲”“奏”“演”“唱”“画”等多种形式,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厚植全校师生、家长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家国情怀。 
长春小学负责人说:“‘我的同学是聂耳’这段历史是长春小学的文化之根,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传递需要校园环境作为载体。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来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浸润人、感染人、熏陶人。我们将思政教育与实际情境相结合,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场景,运用参观、调查、访谈等方式,把思政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加深情境体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图片
沉浸式教学 思政课变得更精彩
长春小学六(2)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老师纳睿琳说:“思政课比较难讲,行走的思政课把同学们带出课堂,通过一步一景的校园特色文化景观,让他们边走边听、边听边思考,容易把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讲深讲透,上课轻松,教学效果不错。”
纳睿琳按照学校“以聂耳文化为龙头,以综合实践活动和全学科渗透为两翼”的教学策略,将有关要求落实到校本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方法中,把聂耳文化融入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以思政课作为主阵地,在全学科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多年来,长春小学与时俱进地推进数字赋能教育、智慧校园建设,打造了“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我的同学是聂耳”5G智慧互动思政系列课程,在校园内打造一趟独具特色的智慧课堂,支持5G沉浸式教学。
“我们家的医馆叫‘成春堂’,父亲不幸病逝,母亲一个女人撑起了这个家,我现在都还记得,那时候每当我偷懒的时候,她总会说:笨鸭早飞,笨牛勤耕。”“你们都羡慕我写得一手好歌谱,但是你们却不知,每次睡前母亲都会用七字或十字编写成的花灯曲牌边讲边唱,通俗易懂又顺口。”在聂耳的一生中,母亲彭叙宽给予聂耳最早的家庭启蒙教育,言传身教勤俭廉洁的家风家训,由长春小学聂耳剧社排演的情景剧《聂耳与母亲》采用跨时空对话的形式,再现成春堂药铺、小聂耳学堂、东渡的邮轮等多个场景,展现了聂耳母亲彭寂宽对子女严格的要求和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情景剧中小聂耳的扮演者朱君皓自豪地说:“与聂耳耳同校,与聂耳同城,我们身体力行,宣讲聂耳的故事、演绎聂耳的事迹、奏响聂耳爱国之音。”
五(2)班赵乐佳同学说:“5G智慧互动思政系列课运用现代化科技,让我身临其境直观地感受聂耳的家庭环境、成长过程、爱国情怀……更加深入地理解他和创作国歌的故事,增强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
上好思政课,家长也是一个得力帮手。在行走的思政课课堂中,有一个环节是由家长志愿者来讲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家长志愿者高智敏说:“2年前,受女儿影响,被聂耳母亲的教育大智慧感染,努力做一个像聂耳母亲一样的母亲,便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志愿者团队中,从一名家长、一位母亲的视角,为同学们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
如今,以“国歌声中话聂耳”为主题,学校通过班队会、手抄报、绘画、劳动实践、戏剧表演、民乐演奏、宣讲红色故事,开展“高唱国歌跟党走 红色基因代代传”“传承弘扬聂耳情”等由校内到校外的培根铸魂的红色活动,让红色基因浸润每个师生的心田,让长春学子纷纷走出校园,把“老同学”聂耳与国歌的故事传遍大街小巷。
图片
为了让长春小学学子能在6年的学习生活中学有所得,长春小学提出了五品能力评价体系。通过积极探索,结合学生实际,综合小学教育阶段各学科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细化内容,分板块、分阶段制定了五品教育评价的三级目标,编纂了《学习的门道——五品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手册》。该手册整合了小学全阶段全学科的学习目标和培养要求,将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在“听、观、思、言、行”五方面应达成的学习能力水平标准,以螺旋梯度上升的形式进行系统呈现,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华区教育体育局负责人表示,“行走的思政课”正是针对目前学校思政课限于校园、限于课堂、资源不足且不生动的难点而设计的,是一堂通过实境式体验构建“看得见”的思政课,多元化教学构建“听得进”的思政课,全域式推进构建有意思的思政课,把“最难讲”变成“最精彩”,把“纸上谈”变成“实践行”,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思想上的洗礼。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河清
责编:黄璐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