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训练罕见一幕:歼8D空中加油对接失败,轰油6也差点机毁人亡

【军武次位面】作者:金色轰炸机
在央视前不久播出的《国家记忆》系列纪录片“中国试飞,冲云破雾”中,罕见曝光了我国空军早期训练时的失误一幕。当时,中国空军尚未掌握空中加油技术,于是挑选了数名身经百战的飞行员,操纵歼8D战机和轰油6进行训练。尽管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结果看似简单的加油机伞状锥套和战斗机受油器对接操作,在万米高空中变得异常困难。歼8D的飞行员一开始尝试了5次,居然都没有成功。
图片
▲加油软管折断歼8D受油器瞬间,图片来源:网络
就在歼8D飞行员尝试进行第6次对接时,意外却发生了:由于受气流和力的影响作用,轰油6的加油软管在与歼8D的受油器对接完成的一瞬间,突然开始大幅度抖动,一下子就把歼8D的受油器给掰断了。而歼8D随后更是被吸入到了轰油6的尾流中,两机之间的距离只差了分毫。眼看就要相撞,千钧一发之际,好在歼8D的飞行员迅速拉动拉杆,这才十分惊险地从轰油6的下方快速脱离。如果反应再慢一点,这两架战机,恐怕都将很难逃过机毁人亡的结果。
在训练中出现如此惊人的失误,无疑证明当时的中国空军,对于空中加油技术的掌握还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已经是1991年了,而早在1986年,美国就已经在“黄金峡谷”行动中,出动了驻扎英国的24架战斗机、6架电子战机和28架空中加油机,通过空中加油,成功打击了远在5188公里之外的利比亚军事目标,算是给“现代空中加油和远程奔袭”战术,添加上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案例。但是对于这场军事行动中的诸多细节,尤其是空中加油的几乎细节,我们几乎找不到什么靠谱的资料,也无从学习模仿。
图片
▲“黄金峡谷”行动照片,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对于空中加油的强大作用,我们算是完全领会到了。所以为了跟上国际步伐,中国决定开始学习空中加油技术,但这种学习,我们完全是从零开始的。1988年,中国为空中加油项目立项,试飞院在项目驱动下,迅速成立了“空中加油工程小组”。该小组立刻组织人员,大量搜集了来自西方国家的空中加油技术相关出版物,并组织翻译人员,将其编译成了中文书籍,供技术人员学习。
虽然纪录片中,并未提及翻译的是哪些西方著作,但是从最后的成果来看,应当是翻译了1949年,由英国空中加油公司开发的“软管浮锚式加油系统”技术的大量相关著作。按照这项技术的要求,加油机应当在尾部或者机翼两端,设置加油吊舱和软管绞盘。软管绞盘可以释放软管,软管的末端则有一个加油浮锚锥套,或者叫做稳定伞。对应的,受油机则需要在机头位置改装受油器。两者在空中对接之后,就可以进行油料输送。我们改装的歼8D和轰油6,完全符合上述的描述,所有的装置都是符合技术要求的,而且对接的过程也和上述描述完全一致。
图片
▲图中可见轰油6携带了两根加油软管,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既然一切都是符合技术要求的,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实际上,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加油软管的“甩鞭”现象,是软管加油下,很容易出现的一种问题。软管加油前,需要加油机主动释放加油软管,然后受油机主动靠近。一般来说,整个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只需要保持平稳飞行就行了,但是受油机却要不断调整自身的飞行姿态,被动地和加油机保持一致。而一旦软管和受油器对接完成,保持两机步调一致的这种操作难度,还会瞬间提升一个档次。由于输油软管和受油器之间的耦合本来就是有极限的,一旦受力的瞬时载荷突然大幅度增加,软管脱离、折断受油器等等意外事故就非常常见。
折断后的受油器甚至还很有可能打在受油机上,导致飞机机体遭到重创,进而失去控制。我们飞行员的技术肯定是没问题的,只是当时不熟悉空中加油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因此才出现了这样的失误。而所谓“熟能生巧”,在前人已经摸索明白了的情况下,后人并不需要重新“造轮子”,只需要跟着老飞行员总结下来的经验反复练习,就能很快避免这样的问题了。加上设备得到了改进,对接难度已经不如此前。因此近年来,我们就再也没听到过这样的失误了。
图片
▲硬管加油,图片来源:网络
有人奇怪了,既然软管机油如此危险,为什么不用硬管加油呢?这当然是因为硬管加油也有自己的问题。比起软管加油,硬管加油的优点在于燃料传输速率很高。按照美军披露的数据,通常硬管加油每分钟可以输送1000加仑以上的燃料,而软管加油只有300到400加仑每分钟,上500加仑每分钟都非常困难。但是相应的,硬管加油的缺点在于它的结构非常复杂、重量很大、研发难度也非常高。
一架空中加油机,一般只能够携带一个硬管加油管。它一旦出现损坏,整架加油机都只能处于暂停工作状态。而且在空中加油时,一架携带硬管加油设备的加油机,只能为一架战斗机服务。多个加油机如都需要加油,就需要排队等待。相比之下,软管加油虽然传输速度低了一些,但还可以携带两个加油软管。不仅提升了容错率,而且也提升了整体加油效率。这也就是中国在学习空中加油技术的早期,优先选择开发软管加油方式的重要原因了。
图片
▲运油20,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了,在度过了早期阶段之后,中国空军目前需要掌握的就是空中加油领域的“软硬兼施”。轰油6只能说是解决了中国空中加油技术和设备有无的问题,后来的伊尔-78空中加油机,数量根本不够用。有了运油20之后,可以说,我们才有了彻底改变中国空中大型加油机规模和技术的可能,才有了彻底改变我国空中加油力量严重落后于强国空军这一局面希望。从此而言,运油20是我们成为大国战略空军的关键,而如今已经被我们克服的空中加油技术难题,现在仍然是困扰很多国家空军的一个巨大技术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