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违8年,余秀华出版新诗集《后山开花》:经历坎坷,仍要盛开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她是来自农村的残疾诗人,用一棵野草“提心吊胆的春天”引发读者的共鸣;她把自己的成长史、心灵史放在网上,对谩骂和网暴横眉冷对、直言回击;她书写作为一个女性、一个人的情感、善良和困境,是海子之后在中国诗集最畅销的诗人。她是余秀华。
图片
2016年“春风悦读榜”,她的《月光落在左手上》(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获年度诗歌奖,近日,她暌违八年的新诗集《后山开花》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北贝出版,封面上有一个月亮。又见月光,又见余秀华。
图片
《后山开花》是她第四部诗集(前三部是《月光落在左手上》《摇摇晃晃的人间》《我们爱过又忘记》),收录近年来新创作的诗歌150余首,书写对故乡的深情,对亲情、爱情的坦诚,对日复一日生活的感悟。
4月26日,余秀华接受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采访,随后晚上与歌手程璧对谈(程璧近日也有新书出版《肆意生长》),她们与读者分享诗歌、音乐、爱情、女性成长等话题。程璧现场首次演唱了由她最新谱曲的余秀华的诗《手持灯盏的人》。
图片
余秀华和程璧合影。
被庄稼和野草滋养的灵魂”
余秀华上一部诗集《我们爱过又忘记》(新星出版社),出版于2016年。八年来,她一直没有停止创作,《后山开花》是其中一部分。这八年,余秀华也经历了坎坷、争议、历练之后,这本新诗集对于余秀华而言,意义不言而喻。
谈及新诗集,余秀华认为都是自己日常生活的表达,即便经历了许多事,但其诗歌里的情绪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变。诗集分六辑,“第一部分写的主要以家乡为主;第二部分主要是以个人的诗人感情为主,还有在路上的感受,关于对人生的、社会的一些思考,我是这样分的。”
图片
《朗读者》截图。
诗歌在她眼里,是最深刻的寄托,并天生地融入她身上,是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的存在。八年里,“我一直在写,有时候写得多一点,有时候写得少一点,每一年都写,这是我个人的一种爱好,不可能不写。”
在她看来,诗歌写作的出发点应该是“小我”,生活是什么状态,呈现出来的文字就是什么样的;人们对社会、对天地的思考,都是从自我出发的,“小我”慢慢张开后,才形成“大我”。与此同时,诗歌不应是说教,也不是为了鼓励或引导,而是让读者能从诗中了解余秀华这个人是如何生活和思考的,体验到一些正向的或反向的思考。
余秀华一直没有停止阅读,读诗歌,更多地读哲学、小说、随笔。疫情期间,加缪给了她很多思考。“我们看到的生活就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些对现实和生活思考,也体现在新诗集的一些诗作里。
有人问她谈到八年来的变化,余秀华以她惯有的段子手的机智,避重就轻,一句“变老了”带过。再追问时,她说,“我觉得变化是写得更加成熟了,更加理性了,更加优秀了。对爱情的歌颂、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对世界的赞美,这是唯一不变的。”
图片
这几年,网上对余秀华有赞美,也有侮辱,余秀华说,那些无中生有的恶意也曾让她夜不能寐。“我这几年在网上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狗皮膏药都有。”余秀华说,“所以我觉得我以前的生活环境非常单纯,我没有受到特别多的鞭打,这两年受到鞭打比较多。但是我觉得一个人被社会人情鞭打,你因此而消沉下去,这不符合我的性格。一个人活着,哪怕天天都没有人关心你,我不是为别人活着的,我是为自己活着的。”
晚上,程璧与她谈到创作源泉,她们各自回忆起了故乡所给予的内心滋养。程璧从小生活自然小镇,美好的童年生活成为她独立创作音乐的基石,音乐中表现出野生、自然与纯粹。而对余秀华,故乡是一推开门就能望见的成片的水稻、麦田、油菜花……是五谷丰登的江汉平原。
她的诗里,自然会出现那些陪伴她成长、触发她灵感的植物。“我觉得很幸运的是,这些庄稼、这些植物给了我生命最初的滋养。我和程璧一样,我们都是被这些庄稼和野草滋养起来的清澈的灵魂。”
找寻我们“在尘世里的一处位置”
余秀华最广为流传的那些诗句,大多与爱情有关。
在新诗集的序言里,余秀华说自己写的依旧都是“小情小爱”。也许,在人人都在找寻价值感的当下,正是这些本真的、极具野生力量的“情与爱”尤显珍贵。渐渐逝去的故乡、离经叛道的爱情、纯粹坦诚的欲望、破碎而仍怀抱希望的生活……余秀华用诗歌梳理着她的得失,找寻她“在尘世里的一处位置”。借由这些,她也关注着现实,冷静而理性。
图片
与伊能静对谈。
与程璧聊到“理想中的爱情”,余秀华流露出真性情,表示自己理想中的爱人是可以带着她向上走的,并能与自己有更多精神层面的交流;而对双方长久的相处,又会存有一些走向平淡的顾忌。程璧则借用当代诗人李元胜的一句诗,令她“上头”的爱情是:“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比如靠在栏杆上低头看水的镜子……”
图片
程璧
“女性如何能够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谈到女性成长话题,余秀华和程璧从自己的阅历出发向现场和直播间观众敞开心扉。余秀华认为,现代社会的女性所面临的压力很大,因此要学会先认识自己,把自我放到宇宙长河的视角里来审视,大家都是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所以不要把自我看得那么重,学会轻盈地生活,发扬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缺点,宽容自己的过失,这才能更加向上地成长。
程璧则引用顾城的一句话来寄语现场读者:“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会清楚无二地呈现在你面前,这和你的憧憬无关,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你憧憬结橘子,但是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诚实地面对自己,才有可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图片
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余秀华在写作。
其实,余秀华的前半生,几乎从未踏出故乡横店这个湖北的小乡村。成名后去的地方慢慢多了起来,看到的生活越来越多元,舞台也越来越大。余秀华性格中有一股勇敢,让她直面生活苦痛的同时,也让她愿意尝试,并没有因身体的残疾而放弃拥抱成长的可能性。
最近,她的一段短视频在网上刷屏,视频里她在大英图书馆进行诗朗诵,现场表演由其诗歌改编的诗歌舞剧作品《万吨月色》选段。余秀华第一次尝试舞蹈,希望能传递出女性对爱、对美以及社会对女性的期望等问题的思考。
图片
对于这一新尝试,余秀华回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的身体残疾一直伴随着我。然而诗歌就像一双翅膀,帮助了我飞翔,飞升到难以预料的广阔之地。我知道,另一个版本的自己已经蛰伏在阴影中,随时准备向前冲出。当诗再次遇到身体时,我渴望看到这段想象力的旅程将如何在舞台上展开。”
“不读诗歌也没有关系,只要你活得很快乐”
在分享会现场,程璧首次演唱了她谱曲的余秀华的诗歌《手持灯盏的人》。
程璧道:“这首诗特别有旋律感和画面感,特别是诗作的最后一句,是点题的,诗中的她是个盲女,在每个黄昏把一盏灯点燃,为了等待一个人。这种对爱情的等待,特别有画面感。”
余秀华现场揭秘了诗中的“她”,这个盲女的原型,正是她自己:“我为什么写这首诗呢?因为我觉得自己看不清男人。我不仅看不清男人,也看不清女人,我也看不清这个世界。所以我想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我的局限性,我对这个世界的所知,只有一点点。”
图片
活动的最后,余秀华和程璧分享了对于诗歌的认识。
余秀华认为,“诗歌是语言的明珠,如果想伸手够得着明珠,你需要入心入魂。我个人觉得,不读诗歌也没有关系,只要你活得很快乐。但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诗歌的教育,没有诗歌的滋养,总是有一点粗鄙的。人可以没有诗,可以不写诗歌,但是要诗意的活着。”
程璧则以电影《死亡诗社》中的一段经典片段:“电影里老师带着学生上课读诗,学生问,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读诗?老师说,因为我们是人类啊,人类是为了热情而活着。”
余秀华的诗歌,让很多人读到了自己,读到一个平凡而直立的灵魂。在新诗集的序言最后,余秀华说:“我还在写着,这就完成了我写作的使命。至于我写的是不是诗歌,或者什么是诗歌,一点都不重要。我是如此幸运,能够找到最适合我的方式,用最忠诚的文字把自己平放在世界上,一切的苦厄都成了配菜。”
图片
余秀华
诗歌选摘:
《秘密制造者》
我想和你一起去横店的夜色,去夜色里的油菜花地
我想和你在花儿凋谢之前狠狠相爱
狠狠互相索取,直到狠狠彼此抛弃
如同花朵一样新生,又如花朵一样死去
我不会向你索要一枚果子
如同星星不会向天空要一片深蓝
我们人到中年,我们身体腐朽
这腐朽的身体适合建一座爱的宫殿
我想知道面对慢慢丢失的村庄
你是否和我一样忧伤
我想知道多少次你也和我一样在深夜徘徊
我也想知道你经过了那么多身体
是否还对爱充满敬意
但是我不想知道,我们这一对农民
这粗糙的身体和内心
是否还对一朵油菜花,对花心的蜜蜂
细心查看
因为它们偷走过的秘密一直握在
我们的手心
《大半个中国以外》
今夜,请举起酒杯,八千里对饮
你的窗外刚有雪花飘起,而江南就凝结成一粒黑痣
落在我的掌心
说起那些荒唐事,来不及一见
就结成冰珠一串,沉入汉江。这汉江啊
不过是映了千古明月,又映我一世痴情
大半个中国,那些发生过的事情依旧在发生
且让我们再饮一杯
你若痛哭,你这眼泪就是射击我的子弹
我是你的两种象征:雪地里的麋鹿,冰河上的丹顶鹤
请你在这失去了忠贞的时代
击溃我
《纸做的村庄》
被夕光拉弯的黄昏,被黄昏摁低的人群
被村庄拉进的风,被风摁到地上的草木
被疾病收走的母亲
装着母亲冷下去的墓碑
它们锋利,纸背一样割着活着的人
被拆除的祖屋,被移走的神像
被新建的房子,被拖进房子的旧人
被玩来玩去的我的虚名
母亲的墓碑旁边没有我的墓地
纸币折叠,徒生缝隙
而秋风依旧吹拂着千亩良田
水稻、棉花、高粱、芝麻……
这些养活了人的庄稼啊
不管养活的是平民还是显贵
不管养活的是繁华还是荒芜
你给我村庄,不给我庙堂
你给我亲人,不给我幸福
你给我雨水,不给我河流
你给我的又苦又薄
风一吹就散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