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丨编剧秦海燕:为什么我钟情于和大众情感共鸣的创作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陆芳
最美人间四月天。
眼下,座落在杭州西溪湿地的之江编剧村(浙江省之江剧本创作研究中心),一位美女编剧正在驻村创作。
她时而凝视思索,时而敲击键盘,时而在莺飞草长的“村”里寻找灵感,而更多的时候她会外出,去西湖茶山采风。
她就是秦海燕,之前曾担任《万里归途》《刺杀小说家》等高口碑电影的编剧,去年还自编自导了浙江出品的反家暴女性电影《我经过风暴》。
此次在之江编剧村驻村创作,是因她最新电视剧编剧项目,正是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的长篇小说《望江南》。
之江编剧村是由浙江省委宣传部牵头,省市区三级和浙江大学共同打造的重要文艺创新平台,由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整体运营,力争打造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国家级文艺创新服务平台。秦海燕正是之江编剧村合作的大咖编剧之一。
秦海燕现定居北京,祖籍宁波。故土情深,2022年她在宁波奉化成立了飞鸟非鱼影视文化公司。除了《望江南》电视剧项目,下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没病谁谈恋爱啊》也已在浙江立项。
近日,潮新闻记者独家专访了这位目前在国内炙手可热的美女编剧、导演。
图片
秦海燕接受潮新闻独家专访  记者 陈嘉昀 摄
1】去西湖茶山采风,炒茶60年“铁砂掌”需亲眼所见
采访在之江编剧村二楼的大讨论室进行。
秦海燕略施粉黛,长发飘飘,口音中带着一点江南乡音,但笑起来又有北方人的爽朗。更让人羡慕的是她白里透红的好皮肤,这是大家想象中天天熬夜交稿的编剧吗?
秦海燕哈哈一笑,回答了记者的两个问题。
“在北京,他们觉得我像南方人。在南方,他们又觉得我像北方人。”
“我做编剧从不熬夜,我的特点就是心大。”
秦海燕很有亲和力,几句话就拉近了与人的距离。
她说这几天正忙着采访王旭烽老师。
“因为项目是与茶主题相关的,这个季节又刚好是采茶季节,我们就去看了一下。很有意思,以前收集资料在视频上看过炒茶,这次是亲眼所见,在龙井有一个炒了60年茶的老爷爷,看到了他真的在火上炒茶的 ‘铁砂掌’。”她说,脚踏实地的采风有实感,对创作会有不一样的激发。
“这个项目需要深入地前期采访调研。毕竟这是代表茶文化的蛮厚重的一本书,也凝聚了王旭烽老师的毕生心血。对我来说,压力挺大的,希望能不负大家的期待。”
图片
王旭锋(右二)与秦海燕(左二)交流现场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图片
秦海燕(右一)外出采风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2】故土情深,与浙江情谊深厚
秦海燕说自己在浙江宁波出生,后随父母去了北京,从小在北京长大,但经常回宁波。
“宁波是故乡,经常回来。尤其是逢年过节,有仪式感的一些事情,都是跟故乡有关的。清明的时候,每次回宁波,都会漫山遍野去挖笋,做油焖笋。快到夏天的时候,会去采杨梅。夏天的时候又会回来,到小溪沟里去玩。有很多的童年的记忆。每次回宁波过寒暑假,都能写出很多小作文。”
“奶奶家就在宁波天一阁边上,每次回去,看到天一阁门口那个石狮子嘴里的石球儿,都要去捞一下。外婆家在奉化。”
她说现在北京家里吃的东西,也还是浙江的味道:“如果我回杭州,我会觉得吃的东西就是我家里头的味道。”
2022年,秦海燕正式“返乡”,在宁波奉化注册了自己的影视公司——飞鸟非鱼(宁波奉化区)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也算是人才引进吧,哈哈。我觉得浙江确实对影视创作蛮支持的,非常欢迎我们回来拍摄。”
她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佟丽娅主演的反家暴女性电影《我经过风暴》,就是“飞鸟非鱼”出品的,也是一部浙江出品的电影。
今年3月,她第二部自编自导的电影《没病谁谈恋爱啊》也已在浙江立项。这次是一部科幻爱情片,讲述一位失恋女性用新型网络心理治疗方法,开启一段奇异旅程,重新学会爱的故事。
最近几年,秦海燕经常回来,一是公司在浙江,二是父母年纪大了也常回老家小住,另外她还参加了不少在浙江的影视活动,比如担任了去年象山北纬30°短片节的评委。
聊起《万里归途》《刺杀小说家》是与浙江华策影视合作,接下来与浙江省文投集团、中文奇迹都会有深入合作时,她微微一笑:“这东西有的时候多少还是有点宿命感。”
3】被《花样年华》吸引入行,编剧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
秦海燕2003年进入编剧行业,入行20年写过无数的题材,爱情、喜剧、悬疑、犯罪、现实,甚至魔幻、科幻,现已是国内一线编剧。
聊起如何入行,她说得感谢王家卫。
“高中时候住校,学校边上是电影院。我记得是看《花样年华》。那个时候,不是看完一场电影就得走人,可以坐在里面循环看,我就看了一个下午。出来后就感觉被吸到异次元,然后迷路了。从那个时候起,就下决心一定要做电影这个事情。”
“后来考上了北大艺术学院的编导专业,在学校的时候也做影视社团,组织了很多放映相关的工作。那个时候有机会接触一些导演,然后就开始编剧工作了。”
她说也是从小编剧开始,不断训练写作技巧。
“做编剧需要技巧,电影电视剧,都有它的规律。技巧需要多年训练,没有长达十年八年这样的不断写作,达不到成熟度。这之后,你才有能力去把散漫在大海里的珍珠捡起来,去组织这些东西。编剧这行有点像以前那种老手艺,也存在师傅带徒弟,慢慢写的过程。”
经常会有人问秦海燕,编剧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
“我的回答经常是,要有一颗很大的心脏,不是说要克服困难或者什么,就是心大一点。要不断用拙劲,不断练习,不断写,就能抵达。”
她拿自己举例子:“我初入行的时候,成功率也蛮低的。当然我的第一个剧本是拍了,但后面也不是每一个剧本都拍出来了,我的比例至少5比1。”
她说剧本最终能不能拍出来,这其中有多种原因:“首先,你自己需要不断磨练技艺。另一方面,电影本身是集体创作,是工业化的一个过程,很多环节是不确定的。”
她大学几十个同学,现在坚持下来还在做编剧的,也只有一两个。
“也是到了近两年,我才会对项目进行综合考量,判断可行性,选择会稍微谨慎一点,但还是会遇到很多突发因素。话说回来,一颗大心脏,对编剧还是比较重要的。”
秦海燕对年轻编剧的经验谈是要勇敢迈出第一步:“第一步是最难的,迈出第一步以后,可能大家多少在行业内就知道你了,慢慢地整个制作水准会往上升。”
她自己入行20年,一般一年会写两三个剧本,就是像她这样成熟的有知名度的编剧,最终能拍出来的本子,也只占20%:“数起来可能大家说的也就是那几个,所以不要老是看到浮在海面上的冰山。”
聊到编剧在整个产业链的地位,她觉得多少跟自己的修为有关,好剧本肯定会有人要,会有人看。
至于写作状态,她笑言就像上班一样:“早上和下午写作,晚上要管小孩没时间。不熬夜,十一二点就睡觉,十二点多就算晚了。人生路漫漫,不然头发都没了。”
写作时会严格不看手机吗?
她又笑了:“手机就放在边上,一会儿刷个淘宝。时不时还要站起来走一走,也不能一直坐着。”
4】钟情于和大众情感共鸣的创作
秦海燕近年来的作品《万里归途》《我经过风暴》等都是现实题材作品,获得了很好的口碑。为何会对现实题材这么情有独钟呢?
“我比较擅长的是情感方面的写作。比较能够体感到的东西,也都是和大家有连接的,这些情感能够到达最普通大众的生活。我本身有比较强烈的喜好在这上面,不光是现实主义题材,甚至于是非常强类型化的。其实《万里归途》是一个很强类型化的作品。但不论是人物还是人物情感,我觉得都是要有根基的,跟大众能够产生强烈共鸣的。”
对于创作灵感,她表示:“对我来说要遇到很强烈的冲击,有使命感去做,真诚地表达。在这样的东西里,找到想要表达的和身边的生活、观众之间的一个共振,进行原创、生发。”
秦海燕在剧本创作之前,都会进行大量的采访调研。
“跟很多案例当事人去聊。《万里归途》故事的来源,就是在海量采访中碰到的故事。华策一开始找到我,只是想做一个翻译官这样的电影。当时采访到一个外交官参加了一个撤侨行动,他讲了很多故事,有很多特别鲜活的细节。从这样一个真实的人物,我们再参考大量的素材,形成了后来的电影。”
她自编自导的《我经过风暴》也采访了很多家暴受害者、律师等相关的工作人员,然后这个故事才非常有机地生长出来了。
聊到这两年现实主义题材非常热门,是什么原因呢?
“这几年整个环境,让大家还是想看到贴近自己生活、情感的作品。观众对外来的类型片不盲目欣赏了,想看跟自己有关的东西。当然也不仅有现实主义这样一条创作路径。这两年,我也在体察大家的情感状态,我觉得大家都还挺需要被拥抱的。所以我接下来做的东西,可能多少还是要给大家一些希望,一些温暖的东西。”
秦海燕不光做电影编剧,还有不少电视剧项目,说起两者的不同,她说:“以前会觉得不一样,但这几年电视剧也越来越电影化,信息浓度也高了。观众在进步,创作者也在更新迭代。”
问秦海燕有没有特别想合作的导演,她竟然表示想澄清一下,自己还是很享受做编剧的。
“拍了《我经过风暴》以后,很少有导演找我写剧本了,可能他们觉得你自己已经能够导演了。其实我还蛮享受做编剧的,我不是那种觉得导演的话语权最大,一定要做导演那种。我很享受编剧创作那个平地起高楼的原创状态,在写作当下那一时刻是有快感的,那种快感是会上瘾的。我在做导演的过程中,觉得剧本和剪辑阶段的快乐是最大的。拍摄现场OK, 但没那种指点河山的快乐。”
采访最后聊到对之江编剧村的印象,她感叹这里的环境太好了,真的很适合创作,编剧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后续的项目孵化等深入合作都在推进中,这里以后就是她的“创作据点”了。目前,新项目处于前期阶段,接下来她还会不断往返北京和杭州,采风和创作会交替进行。
图片
秦海燕在之江编剧村 记者 陈嘉昀 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