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良志:致力收藏三十载,尽为存本变新书

“1957年春节前夕,王府井书店外排成了长队,人们在飞雪中等着买一本刊物,这就是《诗刊》创刊号。”在近日举办的2024年北京书市现场,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资深编审杨良志正在做一场“毛主席诗词经典性版本的回顾”讲座,他从毛主席诗词首发于《诗刊》创刊号讲起,娓娓道来一个个珍贵版本的故事。
图片
引领读者领略“旧书新知”
开讲座传播古旧书知识,对于杨良志而言,可说是轻车熟路。最难得的是,他不仅自己讲,还组织、策划“旧书新知”系列讲座,引领更多的读者走进古旧书丰富而精彩的世界。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书店雁翅楼店“旧书新知”首期讲座开讲,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于润琦以“新文学善本巡礼——唐弢藏书一瞥”为主题,幽默风趣地为读者展开唐弢藏书的丰富世界。截至目前,中国书店雁翅楼店“旧书新知”讲座已举办12期,每场讲座都座无虚席。
图片
将这些主讲人聚拢,并且确定每一期的讲座主题,杨良志颇费了一番心思。2022年,杨良志担任执行主编的16册《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系列丛书问世,这得益于他的周围聚集着一批对北京历史文化热爱,对古旧书文化有研究、有心得的学者、出版人、作家。《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面世后,获得不俗反响,这16位作者化身为文化讲座“专家库”,他们每个人的特色都被杨良志全方位地“挖掘”。“这帮老少爷们儿,大家听召唤上前讲,不推辞,轮着来。”杨良志说。
杨良志联络的这批主讲人先是在2022年“四处出击”,将北京中轴线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传播。从今年开始,他们又在杨良志的感召下,实现完美转型,投身于“旧书新知”系列讲座,让那些隐没在故纸堆里的文化和内涵,以活泼又有趣的形式得以传播。
“古旧书是汪洋大海,我们读书应该在海里将值得挖掘的好东西重新挖掘出来,把古旧书忘了,那是一个愚蠢的民族。”杨良志特意提到,在与高校学子一起走读中轴线的过程中,他发现,不少大学生对于改革开放前出版的图书相当陌生,他想改变这样的现状,于是和中国书店雁翅楼店一拍即合,推出系列讲座,引领更多的读者开启“旧书新知”之旅。
杨良志极力推广古旧书文化,源于他长达三十余载的古旧书收藏。他笑称,“我收藏古旧书几乎是不分类的,什么感兴趣,就买什么,藏什么。清代书、民国书、新中国成立后的书刊,都有涉猎。”
事实上,在漫漫收藏路上,杨良志最初抱着经、史、子、集的传统收藏理念,但在现实面前他终于认清事实,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有时间成本,都难以应付。于是,他果断收缩“战线”,将收藏重点目标锁定在了毛泽东诗词经典版本,以及北京历史文化珍贵版本。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杨良志时常出没于古旧书店、拍卖会,经历许多想来有趣的“争夺战”。他回忆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7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他在一次拍卖会争夺战上败北,时隔几年才在另一场拍卖会上成功拍得。
图片
如今这些宝贝被杨良志用心呵护着,他夫人甚至帮着贴签编号,以方便寻找。记者在杨良志家中见到了1957年1月25日的《诗刊》创刊号,他说:“创刊号以《旧体诗词十八首》为总标题,发表了毛泽东的十八首诗词,这是第一次集中公开发表毛泽东诗词。”
图片
图片
而1958年面世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杨良志拥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文物出版社两个版本。他介绍,人文社版宣纸线装,精致小开本,封面为玫瑰红的细缎子材质,当年印刷1000册,每册定价0.80元。而文物出版社版本8开本,宣纸线装,依宋版书格式,封面为瓷青色,印刷4000册,定价1.40元。“早在上世纪80年代,曾在旧书市场上淘得一本文物出版社版本,这一本线订书有脱线,页内多有黄斑,底页上留有它流转中的铅笔所标相当高的价位。”在杨良志看来,这些版本经过岁月的风尘洗礼,时代的流波激荡,得以现于市场弥足珍贵。
对杨良志而言,那些错过的好书同样也成为难忘的记忆。“在中国书店新街口店,香港商务印书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次第出《艺林丛录》计十编,一次偶遇挑了其中三、五、八册,各30元。当时也有十本全买下的念头,但脑子短路一时未施行。”他感叹说,隔两日再去询问,却已售出;后来在孔夫子旧书网又逢,价钱高出十倍,还是买下。
将京味绝版书“抢救”出来
杨良志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45年出生在万宁桥东侧的河沿胡同(后来改称东不压桥胡同),他热爱着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那些门墩、大树,都一一深藏在记忆深处。岁月流逝,杨良志对北京的深深挚爱与日俱增,几十年来,他在故纸堆里寻觅着北京历史文化的文脉,并通过出版、写书、讲座等形式,把消失在大众视野中的京味绝版好书抢救出来。
图片
图片
杨良志小心翼翼地搬出他收藏的两函十四册的《日下旧闻》,这是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朱彝尊所著。清代乾隆年间,于敏中、英廉等人在《日下旧闻》的基础上考证和补充,撰成《日下旧闻考》一书。
摆在杨良志书柜中的《日下旧闻》,是当年他在上海一家拍卖公司拍得,书页早已泛黄,时光印痕无声无息地浸透其中。但在他看来,《日下旧闻》作为《日下旧闻考》的“爷爷”,它的价值应该通过整理出版,予以重新挖掘。正是在他的力促下,一位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博士已苦苦“耕耘”标点本多年。
杨良志家中还珍藏着民国时期著名文人郭则沄主编的《知寒轩谭荟》蜡版刻字油印本,这部由郭则沄、傅增湘、夏仁虎、黄宾虹等几十位文史人共同编著的“笔记”,既有对旧闻掌故的追忆,也有对研究领域的深入发掘,价值极高。几番标点,反复校核,2015年,北京出版社推出了排印本。在此之前,大收藏家张伯驹1962年主编的《春游琐谈》,刘半农弟子李家瑞1937年主编的《北平风俗类征》,在杨良志手中也都有新的排印本问世。
杨良志在古旧书世界探究着北京历史文化的点点滴滴,这些体悟也化成他所编著的一部部图书。他着力收集老北京掌故大家金受申的著作,把金先生关乎北京美食的文章编辑成《口福老北京》;他自幼与北京故宫的大专家朱家溍有交往,集朱先生记述北京的文章为《北京闻见录》;他曾专门玩赏清代以来歌咏北京的竹枝词,把大家喜闻乐见的吟咏饮食的三百多首编辑成《寻味老北京》;他还因为旧居就在大运河北京段的玉河边上,出版了《走读大运河》,书写浓浓乡情。
图片
杨良志和读者一起合影
“我珍惜这块土地,我愿意大家共同爱护它,保护它,使它发展得更好。”杨良志说,每次从北三环路进老城去,他都要在旧居所在的万宁桥、南锣鼓巷,以及白塔、宣南等区域转一转,他想把对北京的无限热爱,通过更多的图书和讲座传递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