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飞鸟,飞得更高”:2024达摩院青橙奖开启申报,百万奖金助力科研新星耕耘未来

青橙,可以理解为青色的、尚未成熟的橙子。对于青年学者来说,他们也并未完全成熟,但却充满希望。
在过去,达摩院青橙奖颁发给了多位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他们来自于各个科研领域,在推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整个科研领域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正如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所言:“过去数百年来,科学家们在各自的领域以内发展;而今,我们将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大科学时代。”
在科学界发生如此颠覆式转变的大背景下,AI发挥了关键作用。对此,姚期智认为:“AI正在给所有的科学带来不可阻挡的变革,引领学科交叉创新,改变世界的面貌。”
显然,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的实现,离不开一流的青年科学家。对于他们的鼓励、支持和培养,则少不了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撑。达摩院青橙奖的设立,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4月28日,2024达摩院青橙奖正式开启申报。该奖项将面向在中国高校、科研院所及新型研发机构中全职工作,且已获得博士学位的35周岁及以下科研人员,评选出15位青橙奖获奖者。
获奖者每人将获得由阿里巴巴公益专项支持、可自由支配的100万元人民币奖金。同时,还将评选出30名“最具潜力奖”获奖者,并给予每人10万元人民币奖金。
图片
(来源:资料图)
据了解,本次参评领域除延续往届信息科学与工程、新兴交叉、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生命科学、医学、天文、地理等学科之外,还新设农学和大气学科。参评人从自主申报、专家提名和专业学会提名三个渠道产生,须在北京时间2024年6月28日24时前发送材料至指定邮箱,以完成申报。
另外,如选择专家提名方式,提名信则需由提名人在北京时间2024年6月10日24时前,通过其工作邮箱发送至青橙奖组委会邮箱(邮箱地址:DAMO_YOUNG_FELLOW@alibabacloud.com)。
与往年相比,2024年的申报有两点不同:其一,2024年评审除从学科角度外,还将增加理论贡献、科学探索、技术突破、工程实践四个评审维度,更加重视研究奖项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其二,AI的迅猛发展催化学科间交叉创新,交叉学科将成为2024年青橙奖的关键词。
其实,在2023达摩院青橙奖获得者中,就有研究人员的创新成果涉及到新型交叉。
例如,浙江大学杨宗银研究员将新型的纳米线材料引入光电领域,从而研制出世界最小光谱仪,这不仅突破在微米尺度上实现大光谱范围色散的科学难题,还解决了传统光谱仪小尺寸与高性能无法兼具的挑战。在基于该成果申报青橙奖时,他认为传统学科现有的范式和知识并不足以全面覆盖自己的成果,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新型交叉领域。
在他看来,如光电等领域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如果不交叉,能做的东西太少,全新的东西几乎找不到。所以交叉是必然的。”另外,为了更好地培养团队成员,平时在课题组,他也会组织学生阅读和讨论不同领域的最新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曾也鲁教授则从物理机理切入,利用植被荧光与辐射传输模型的定量遥感研究,大幅降低荧光卫星观测角度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而为碳中和与粮食安全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这之中,也涉及到大量与与数据科学、农林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他认为,“真正的交叉创新需要同时成为两个领域的专家,而不仅仅是拿来主义的简单应用,为了交叉而交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做交叉研究的科学家也必须勇于走出传统学科的“舒适圈”,在一个并不那么熟悉的小众地带展开探索。
不过,幸运的是,现如今交叉学科创新已经成为科研发展的大势所趋,也逐渐获得越来越多来自国家、科研单位与资深研究者的鼓励和认可。
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就曾表示:“青年科学家有两种类型,一类像飞鸟,飞得更高,看得更远;一类像青蛙,具备工匠精神,探究每一个细节。他们会慢慢走向学科交叉,在前沿交叉地带取得创新成果。”
从青橙奖本身来看,其致力于为这些勇攀科学高峰的青年科学家提供帮助,其口号为“青春本涩,热望成橙”。据介绍,该奖项是阿里巴巴集团于2018年设立、由达摩院主办的纯公益性奖项,旨在发掘和支持那些有望在未来取得突出成就,并成为中国科学研究中坚力量的优秀青年学者。
目前,青橙奖已经成功举办6届,累计向来自中国27家高校、科研院所的69名科研新星颁奖,鼓励包括韦东奕、苏俊、成里京等青年科学家在重大科研攻坚中挑起大梁,并借助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青年人才关注和投身科学研究。
那么,相信在青橙奖的支持下,2024年将涌现出更多交叉创新型的尖端科学家,而他们的创新成果,也必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