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回炉”读职校: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的双向奔赴

图片
□支京阳(黑龙江大学)
最近,本科生“回炉”职业学校的新闻引发了公众的讨论。视频中,选择“回炉”的他们,表达着各自的看法,“脱掉孔乙己的长衫没有什么不好。”“学门技术,多条出路”,蓝领似乎成了一种趋势,这恰恰反映出了,个人的需求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双向奔赴。
有些人持质疑态度,认为这是一种大材小用,甚至认为是教育的倒退。实际上,这种看法并不准确。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既是个体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教育路径,也是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的体现,我们不能总将这种现象视为教育的高低贵贱之分,而应该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它。
首先要明确,在当今社会,会有人选择追求高学历而深造学习,也会有人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技术,两种选择都是处于自身未来发展考虑的,绝无高低贵贱之分。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各有千秋,各自侧重于不同的教育领域。高等院校在理论研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学术资源,并推动其在各学术领域中做出创新性贡献。高职院校在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也独具特色,注重实际操作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我们常常会为那些专科生,甚至中职生,通过不懈努力考取硕士学位的励志故事喝彩。同样,我们也应为本科毕业生选择“回炉”学习技术的决定点赞。他们也是通过了努力,想进一步提升自己,学习技能,而这样的选择不仅是个体追求自我成长的体现,更是社会进步、需求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学习技能,都是基于个人兴趣、能力和未来规划的考量。通过努力,提升学历,可以追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本科毕业生选择回到职业院校学习技术,则是看到了技能型人才的广阔前景和市场需求。因为一段讲铸造实践课的视频在网上爆火的邢小颖就是个鲜活的例子。面对父母“复读一年,朝本科奔一奔”的建议,她经过思考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不复读,就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学知识、练技能,最终能凭借自己的实力,让“职校毕业生任教清华”成为了可能。这背后反映出的正是社会的多元选择,正是这种多元化的选择,有助于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职业观,认识到技能的价值和重要性。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选择反映了国家对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双重需求。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创新和探索,同样也需要大批的技能型人才来支撑产业发展和技术革新。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正是社会给予技能型人才的高度肯定。高凤林,一位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被称为“金手天焊”。他的工作,就是给火箭焊“心脏”。37年来,他先后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先后攻克了航天焊接200多项难关,这正是国家需要的人才,需要的“大国工匠”。本科毕业生“回炉”学习技术,正是对这一需求的积极回应。
需要注意的是,本科生“回炉”现象也给当前高等教育提了个醒。随着经济的转型和升级,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尤其在高校扩招之后,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部分高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可能尚未完全适应这一变化。课程设置未紧跟时代发展,教学内容不贴近社会现实,人才培养策略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高校需要密切关注社会与市场动态,不断调整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让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本科毕业生“回炉”职业院校是个人的选择,也是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应关注目前存在的问题,破除学历歧视,调整高校教育理念,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