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合岐江桥留红色记忆 长江路大桥如蝴蝶展翅

图片
  岐江桥。
图片
  近处为光明桥,远处为岐江桥。
图片
  洪奇沥大桥。
图片
  外海大桥。
图片
  中山港大桥。
  乡村振兴篇——梦中的那一座桥
  岐江河是中山人的母亲河,流经中山境内近半镇街,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岐江河东往广州西出澳门,与东江和西江两大河相连,是中山“水路辐射”的中心。
  中山自古以来擅造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山有大大小小的桥梁超过500座。进入新时代,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中山人正在造更多的桥,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促珠江口东西岸共荣,中山,正迈入“大桥时代”。
  中山人母亲河上20多座桥 记录城市发展变迁
  包括岐江桥,岐江河上有20多座桥。光明桥、员峰桥、中山一桥、中山二桥、蝴蝶桥、板芙大桥、岐江河大桥、芙蓉大桥、中山港大桥、东河桥、康华桥、东明桥、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大桥、古神公路石岐河大桥……这些桥见证了岐江两岸的发展,记录了中山人来来往往的生活日常。
  光明桥与岐江桥交相辉映。光明桥上的灯柱及护栏有别于中山的任何一座桥梁,外观新颖、富现代感,是继岐江公园、金字山隧道后中山的又一新亮点。
  员峰桥全长不足百米,是老石岐人出入城区常使用的主力桥梁之一,员峰桥桥面经过多次修缮扩宽,并在2011年进行了一次大改容,其两边桥头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山古建筑“趟栊门”。
  2008年6月27日,中山市长江路大桥通车,如今它是中山最繁忙的交通线之一。大桥结构新颖独特,犹如蝴蝶展翅,被中山人亲切地称为“蝴蝶桥”,也是国内首座蝴蝶拱形桥。
  南外环岐江河大桥改建后,全长约1340米,主桥长为153米,结构为双层钢桁架拱桥,下层为南外环路,上层为在建的中开高速,是中山市城区内的首座双层桥。
  1992年落成的中山港大桥,是当时全省最长的桥梁。大桥横跨小榄水道和石岐水道,连接着火炬开发区、民众、港口等镇街,也是连接中山与广州的重要通道之一。扩建后的中山港大桥于2016年正式通车,新桥主桥有两座主塔,外观近似两个古典花瓶,曲线优美;共有斜拉索144根,设计寿命为100年,也是当时中山市跨度最大的斜拉式结构特大桥。
  中山港大桥是中山市的重要地标之一,具有极高的交通价值和历史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它一直是中山港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枢纽,见证了中山市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它已经成为中山市东南部地区的交通要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大小小超500座桥 中山正迈入“大桥时代”
  从岐江河放眼中山全市,中山全市有外江13条,内河涌1041条,河网密布,流域宽广。在珠江八大出海水道中,就有磨刀门、横门、洪奇沥三条河道流经中山。
  面对阡陌纵横的水网,中山自古以来擅造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山有大大小小的桥梁超过500座。日益频繁的水上交通,把中山各镇街紧密联系在一起,持续不断的中外通商,将中山与外界连在一起。
  1988年5月1日,从中山市古镇镇跨江连接江门市的外海公路大桥竣工通车,打开了中山的西北出口大门。大桥全长1769米,可通航5000吨级轮船,曾是广东省最大的公路桥。
  2015年7月1日,位于中山市港口镇的广珠中线二期工程项目大南沙特大桥建成通车。大桥跨越小榄水道,全桥长1350米,主桥为三跨双塔双索混凝土梁斜拉桥。大桥日均通车6万余辆,极大地促进了三角、阜沙等镇街与城区的快速联动。
  2021年,105国道半互通立交桥通车,打通了十水线“最后一公里”,从小榄到东凤、南头、阜沙、三角等地多了一个选择。
  还有沙口大桥、逸仙水库桥、南头大桥、东阜大桥、新沙大桥、黄沙沥大桥……每一座过江通道都像一条城市“动脉”,为城市发展输送生生不息的能量。
  岐江桥 中山史上最早的一座开合桥 凝聚几代人情结
  提到了中山市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双美桥,就不得不提到中山史上最早的一座开合桥——岐江桥。
  据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岐江上并没有桥梁,行人商旅来往于河的东西两岸,只能依靠艄公摆渡。“石岐晚渡”成为“香山八景”中的一景。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石岐已经成为珠三角的重镇,石岐东西两面的公路网已初步出现,但因为岐江河道的阻隔,东西两条公路互不相连,交通仍然不便。
  1931年,中山县县长杨子毅下决心在岐江上修桥,但工程仅进行了几个月,只立了四个桥柱。抗战期间,县政府曾在原建桥处搭建一座简易竹桥,方便百姓疏散躲避空袭。竹桥只在空袭警报鸣响时才开放,平时关闭。
  直到1951年1月1日,由石岐商会牵头负责筹钱,在南下的解放大军协助下,耗资2.17亿元(旧币,相当于2.17万元人民币)的岐江桥首次建成通车。该桥长70米,宽4米,两边用木头搭建,中间设浮船,可开合桥面,方便船只通行,从此改变了岐江两岸无桥的历史。至今,岐江桥已成了中山市的著名地标。
  1977年2月,以粤中船厂为施工主体所建成的混凝土和钢板结构组合的电动吊桥,成为了岐江桥的特有形态。77版岐江桥用了36年,因桥梁老化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于2013年5月27日拆除重建。
  2014新版岐江桥结构和样貌与原来一样,依然是铁桥开合的方式,保留了鲜艳的红色。考虑到岐江桥连接富华与步行街两个商圈,人流量较大,所以人行道每边拓宽了50厘米,整座桥拓宽了1米。新岐江桥采用旧桥跨径一致的布置,全桥长74.7米,桥宽20米,由原来两车道扩宽至四车道,2014年7月31日建成试通车,桥梁设计荷载标准提高至公路Ⅰ级设计荷载标准。
  从全木建造用船开合的浮桥,到水泥钢筋建造的钢铁吊桥,在城市中心可开可合,这种特色,在国内少见。岐江桥,凝聚了几代中山人的情结,它已不仅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中山经济、文化、历史的见证者,更成为了中山旅游的一道独特风景、一个城市的标志。
  岐江桥自建成至今,一直都坚持在规定的时间内开桥、合桥,保证中山航运。这种定时开合的做法,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海外华侨出国多年后,还专门回来看看岐江桥开合的场景。
  05-07版 采写/整理:南都记者 侯玉晓 摄影:南都记者 吴进
  资料来源:中山市档案馆、中山市志、中山年鉴、中山故事、中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