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任公生平事 齐诵《少年中国说》

图片
  故居与纪念馆之间的广场中央竖立着梁启超铜像。
图片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位于江门新会区茶坑村。
图片
  研学活动中的讲解员来自新会区梁启超纪念中学。
图片
  本次研学活动为“探宝觅踪2——寻访岭南近代文化名人”节目的线下延伸。
  3月17日、4月20日,“向上吧!湾区青年”系列活动之广东历史名人文化古迹探访研学活动在江门市新会区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举行。来自新会区中小学近百名学生沉浸式探访历史古迹,聆听历史名人故事,深度学习了解繁荣璀璨的广东历史文化。
  沉浸式探访历史场景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位于新会区茶坑村,由故居、纪念馆、仁堂、有立梁公祠、大礼堂、旧乡府、供销社、衷玉梁公祠等建筑组成。
  梁启超故居建于晚清,是梁启超先生童年接受启蒙教育和少年时期成长生活的地方,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书室组成,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故居有一厨房、一门楼、两天井、一饭厅、一正厅、两耳房,门楼侧有楼梯直达其顶部的藏书阁;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所建。1996年,梁启超故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启超纪念馆在2001年建成,它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主持设计,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中西合璧,既有晚清岭南侨乡建筑韵味,更隐现天津饮冰室风格。
  在故居与纪念馆之间的广场中央竖立着一尊铜像,高2.38米,重400多公斤,由新会籍的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林敦厚、雕塑家林汉强父子共同设计。铜像中的梁启超一手叉腰,一手紧握书卷,目光坚毅执着,作深思状,再现了他终生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战斗不息的风采。
  研学活动期间,学生们不仅在故居探访了梁启超成长生活的地方,还在纪念馆参观了以“强国梦 中华情”为主题的梁启超生平史迹专题展。从“少年才俊 新会骄子”“初涉政坛 救亡图存”到“漂泊异乡 心系家国”“再造共和 反对复辟”,学生们在讲解员介绍下了解梁启超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所做出的探索和贡献。  
  学生担任讲解员介绍家乡名人  
  在4月20日的第二场研学活动中,主办方邀请了新会区梁启超纪念中学6名学生担任学生讲解员,他们从梁启超故居到梁启超生平史迹专题展,一路流畅、熟练地进行讲解,让参加研学活动的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到梁启超的故事。
  据了解,传承梁启超先生的家教家风,一直是新会区梁启超纪念中学的教育内容。该校每年都会选拔优秀学生来梁启超故居担任志愿讲解员。学生讲解员、新会区梁启超纪念中学实验校区初三学生黄思琳自初一起已为各种活动讲解数十场。她表示,每次到梁启超故居纪念馆都会被梁启超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大义深深震撼,让其受益匪浅。
  学生讲解员、梁启超纪念中学初三学生黄钰婷表示,在这个活动中,她重新了解到梁启超的爱国精神和治学品质,印象最深的是他在逃亡过程中,依然心系国家,牺牲个人利益,寻找治国良方,让她很感动,并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种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把自己的理想和命运跟祖国联系在一起。
  老师讲解“任公”名号由来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精英。”该活动还请来了江门市新会一中高级教师钟玉宝授课,为学生们从儒墨两家的思想解读梁启超思想。
  “梁启超早年起号‘任公’,典出《庄子·外物》,说的是古代有一个叫任公的渔夫善钓大鱼,其钓鱼场面惊心动魄。梁启超取‘任公’这样一个有气势的号,含勇于战斗,有远大抱负之意。”在与老师互动中,学生们更加了解梁启超的爱国情怀、民族大义、社会责任、仁爱之心。
  钟玉宝表示,梁启超有两个精神很值得湾区青年学习,那就是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神圣责任感和大无畏的牺牲奉献精神。
  钟玉宝表示,梁启超先生处于时代新旧交替之际,他一生所思所想就是想要救中国,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所以他积极从事启民智、兴民权的活动。从“百日维新”、护国运动到后来的国民教育讲演活动中,他都在积极践行自己的理想,“尽管其中艰辛与危险无数,但他依然砥砺前行,彰显出他内心浓厚的家国情怀与报国赤诚”。
  钟玉宝表示,梁启超先生一生著述宏富,即使在病中依然手不释卷,坚持写作或演讲。“他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条能使中国自立自强的道路,然而这不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经常有误入迷途甚至走上歧途的可能,所以先生一变再变,这是因为先生经常自省,甚至不惜强烈地进行自我批判。就像先生说的那样,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宣战。”当他一旦意识到走错了路,就会幡然醒悟,另寻出路。“虽然当时国家前途未明,但他依然很乐观地把满腔的热情献给青年,诚恳地剖析自我、历史与时事,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  
  参观结束齐诵《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参观结束后,学生们来到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礼堂齐诵梁启超的代表作——《少年中国说》,铿锵有力的诵读声响彻整个礼堂。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梁启超纪念中学初一学生陈梓杰表示,他是第一次来梁启超故居参观,对梁启超所写的《少年中国说》感触很深,感受到强烈的爱国情怀,“我将牢记梁启超先生说的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声音
  新会东方红中学初一(4)班苏梓熙:“我很佩服启超先生可以涉猎如此广泛的知识,被人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并且能在那个时代为救国付出自己的一切。”  
  新会尚雅学校四(7)班惠煜钧:“我将把‘自强不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鞭策自己努力学习。”
  背景
  A
  真正意义上跨越时代的“网红”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他一生爱国、救国、报国,其思想会通中西、融贯古今,吸收和创造了“中华民族”等许多重要概念,从内容、文体、文风等多方面引领中国社会思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民。
  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认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有专家学者认为,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观点,为消除民族歧视、促进各民族关系和谐、团结、统一,发挥了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梁启超一门三代与清华大学有着深厚渊源,他曾任清华国学院四大国学导师之一,凝练出“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成为清华校训,一百年来激励了无数清华学子和一代代有志青年。
  梁启超还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他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的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从“少年中国说”、首提“中华民族”,到留下上千万字的重要著述;从维新变法、倡导立宪,到多方面引领中国社会思潮,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梁启超无疑是真正意义上的跨越时代的“网红”。
  B
  “寻访岭南近代文化名人”走进线下
  近代以来,岭南大地“开风气之先”,成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汇处,孕育出推动中国文化向近代形态转变的岭南近代文化精神,涌现了一大批具有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的思想家、革命家。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投身于救国救民的运动,推动和影响了近代中国发展的进程。
  今年以来,南方都市报、N视频在去年“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第一季聚焦民间博物馆的基础上,继续打造第二季“探宝觅踪2——寻访岭南近代文化名人”系列探索纪实节目,邀请多位学界、文化界嘉宾担任顾问,与青年文化博主一同开启探寻之旅,深入梁启超、丘逢甲、黄遵宪、郑观应、容闳、高剑父等六位岭南近代文化名人的故里、纪念馆及居住地,对话相关研究者、纪念馆长、历史专家等,回溯一代巨匠的激荡人生,追寻岭南文化的思想之光。
  同时,南方都市报、N视频在第二季“探宝觅踪2——寻访岭南近代文化名人”系列探索纪实节目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开展“向上吧!湾区青年”系列活动之“探宝觅踪——寻访岭南近代文化名人”研学活动。该活动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客户端主办,新会区委宣传部、共青团新会区委员会协办,活动得到江门市新会区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办事处、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等单位支持。活动通过持续发挥自身在青年舆论引导方面的平台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的延伸,邀请中小学生趣味探访近代历史名人的故居、书院、纪念馆等历史古迹,以沉浸式探访历史场景为特色方式,深度诠释展现繁荣璀璨的广东历史文化。
  04-05版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罗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