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带读”,把书读厚再读薄

图片
陆洪磊 汪 莹
快节奏的生活中,多少人已记不清上次翻开书本是什么时候。浮生半日闲,静下心来看几页书,已成了一种奢侈。在阅读日趋碎片化的大环境下,短视频读书应运而生,“三分钟读完鸿篇巨著”类的视频俯拾皆是,坐一趟地铁的工夫就能“读”完一本《百年孤独》。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67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7.7%。其中,读书类短视频增长势头越发迅猛。2024年某短视频平台《读书生态数据报告》相关数据显示,该平台上读书类视频与直播呈快速增长。过去一年,时长超过5分钟的读书类视频数量高达1143.43万个,收藏量达3.91亿次;读书类直播累计730万场,场均观看人数3076人。
短视频读书在形式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促进了知识的公平流通,治好了不少人的“阅读困难症”。偏远地区的阅读推广工作曾受人力、物力资源匮乏的阻碍,如今只要有智能手机,足不出户就可以接触世界名著。“35集动画、2万字文案、6部原著……”一名拆分讲解科幻小说《沙丘》的带读视频博主,在串讲故事主体外,还以小说设定集的内容作为补充,带来了许多原作读者也不甚了解的背景故事,该视频合集获1190.4万次播放。随后他趁热打铁,推出了《百年孤独》《红楼梦》等长篇小说的带读,许多“读者”纷纷感叹博主的讲解“治好了自己的名著恐惧症”。打开短视频APP,输入书名,“主线提炼”“暗线分析”“人物分析”“群像解读”……题材琳琅满目,角度多种多样,“读者”的口味总能得到满足。
短视频读书的火热市场不仅催生出一批读书博主,还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热度甚至辐射到了其他相关行业。作家们开始偶尔离开书案,从幕后走到台前,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创作理念与经历;专家学者对名著的点评解读传播开来,为读者揭开文字的表象,使读者的理解更进一步,有读者直呼“大师下凡”。作家余华时常会提起自己的好友史铁生,“让史铁生当守门员”“在《我与地坛》上签名‘铁生’”“铁生不在了”等视频片段被频繁二创、成为热梗,让他们的友谊打破了“第四面墙”,与观众产生了共鸣。不仅如此,史铁生的作品知名度也进一步升高,“史铁生”词条在抖音平台的相关视频累计18.6万个,增长192%;视频总时长增长415%,总分享增加51%,《我与地坛》一书也位列“最受欢迎名著”榜单的首位。不少人本是为“玩梗”而来,却意外在史铁生的文字中感触颇深,收获直面生活与困境的勇气。
然而,短视频读书的形式虽火,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归根结底,这一形式仍属“带读”和“泛读”的范畴,其背后的运行逻辑是商业利益。市场一大,短视频质量难免良莠不齐,拼凑、移植、抄袭、洗稿等乱象屡见不鲜。同时,对碎片化阅读会消解经典严肃性的担忧也不绝于耳。诸多问题的解决非一日之功,需要多方共同发力。对于市场监管部门来说,完善政策,制定行业规范是必要之举;平台在合法经营的基础上也应落实审核机制,完善用户反馈渠道;而创作者更要坚守初心,提高责任意识,将社会效益放在物质效益之前,实现良币驱逐劣币;最后,用户也要客观地认识到短视频读书的优缺点,避免对其产生依赖心理,行有余力时尽可能翻开原著,亲身享受阅读,加深拓宽现有的认知。
阅读文学名著往往是由浅入深,不断领悟的过程。所谓少不读水浒,既是避免孩子误入歧途,也是因为其中社会运行的诸多道理远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相同的内容在不同时期、不同阅历的阶段读来,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而这也是阅读独到的魅力。短视频读书虽然灵活便捷,同时画面精美、语言生动,但若要体会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还是得回归到原著本身。
开卷有益,短视频为书本提供了一个高效而立体的舞台,降低了阅读所需的知识门槛,让文学经典触达更多的潜在读者,吸引很多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尝试,这本身已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通过短视频的渠道走近原著,把书读厚再读薄;相信经典的力量会让每位对世界怀有好奇心的人士满载而归,相信书中的知识、情感、生活百态将滋养一代代人,为他们构建起丰盈的精神世界。(作者分别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