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厂区借轻风微光产“绿电”自用

长江日报讯(记者龚萍)集“风光储充”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武汉铁塔有限公司厂区源网荷储项目投运已有10个月。4月29日,长江日报记者获悉,该厂正加紧建设新的生产车间,其顶部还将架设光伏板,厂内的光伏发电规模进一步扩大。
源网荷储是以“电源、电网、负荷、储能”为整体规划的新型电力运行模式。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
武汉铁塔有限公司厂区源网荷储项目是我市首个园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由中国电建新能源集团投资,中国电建武汉铁塔有限公司和湖北省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承建。
24日,记者来到位于长江新区的项目所在地。刚入大门,就看到有人在大门附近的充电车位给车辆充电。在厂区工作的王璇说,这里充电很方便,而且用的都是厂区光伏、风力产生的“绿电”,每度0.8元。
现场设有2个充电桩,能为4台车同时充电,充电桩附近还有2个长方体预制舱。王璇向记者科普:这个预制舱是储能设备,即便厂区停止供电,充电桩也还有一定量的电能。
为何会有源源不绝的“绿电”送到这里?记者带着疑问深入厂区探访。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分布在生产车间、办公楼、食堂顶部及展示区内的光伏板,目测单块面积都超过了2平方米。
“白天有光照就能发电,阴天或者清晨、傍晚时也能低功率发电。”项目相关负责人程泽介绍,为了获取更大能量,这里还使用了一些可以“追光”的光伏板,它们会跟着太阳的方向移动,最大翻转幅度达±60度。另外,在部分用来固定光伏板的柔性支架下方,还预留了大约4米高的空间,“种菜、养鱼都不在话下”。
除了光伏,同样承担“绿电”输出的2台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厂区主办公楼和食堂之间的空地上。与传统“大风车”不一样,这2台风车高13米,“风叶”是垂直的。当天虽然风力不大,但发电机仍在转动。“光凭这两台风机,每年就能产生‘绿电’2万度。”程泽说,这种垂直轴微型风机不需要对着风口就能使用,有2级的轻风就能转动。
据测算,该厂区一年大约能产生500万度电,生产、办公以及充电桩等都使用自产“绿电”,富余的35%左右的电供给国网。相关负责人称,光伏板的使用寿命达25年,所以从长远看,“绿电”自产自用比直接向供电部门购电划算。
湖北省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双碳”目标背景下,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电网已成常态。源网荷储一体化是一种可实现能源资源最大化利用的运行模式和技术,有望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流模式。
[2版]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