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片瓦到一片片瓦

图片
    湖南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索溪峪街道田富村书记助理刘琴。本报记者 陈剑/摄
    前几天下雨的时候,我正在坐回村的公交车上,车窗外一户户人家的屋顶,瓦一片一片,像一本本摊开的书。我突然想到了“捡瓦”(大人在雨季前爬上屋顶,铲掉瓦上的杂土和杂草,找出薄弱的碎瓦,换上新瓦)是叫我们不被雨水打湿,一片一片的瓦,组成了屋顶。一页一页的书,像我们心灵的屋顶上的瓦,而读书写作于我而言,也像是在捡瓦。
    小时候,我家那里也是这样的瓦,长大后,从乡村走出来的我希望学有所成后能为乡村振兴做一点什么,于是我又回到了村里。为了让更多有需要的群众获得帮助,我们经常会入户走访,有的路可以坐车,山路颠簸,像坐加长版本的过山车,有的则只能依靠双腿走泥巴路,有朋友看到后笑我说,“刘琴,你是不是下田插秧去了哦。”
    今年一二月,我们村迎来了恶劣的冰雪天气,我们提前给困难群众准备了棉被、衣服,后来也是走访中我们发现一户分散供养人员家里的屋顶被冰雪压垮了,群众只能被迫暂时住在邻居家,我立刻为他申请救助,联系了瓦匠为其捡瓦,让他很快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住。望着补好的屋顶,我觉得我们像个瓦匠,在工作中发现社会中的薄弱处和漏洞,我们去换瓦,努力想把房子修好。或者说,我们本身就成为了那一片瓦,在保护着困难群众不被风雨打湿。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实际上有许多片瓦为我遮风挡雨。这些瓦是我读过的书,保护我不受到太多的伤害——我小时候是乡村的留守儿童,面对空空的屋子不太有安全感,但当我读书时,我忽然就有了底气,觉得很安心。
    这些瓦也是我们遇见的人。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我长大以后,也希望给乡村的留守的孩子做一点事情,于是参加了返乡支教活动。在支教过程中我认识了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位老师,周鸣鸣老师——她是一个老知青,70多岁的她仍然在基层一线,教我们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传承民族文化,建设美丽家乡”。
    这一片片瓦还是我写下的一个个故事,在大学期间,我发表的一篇作品就是在《中国青年作家报》。后面,我又陆续在《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作家报》发了一些作品。比如像反映青年思想活动的童话《雾都的麋鹿》和反映乡村振兴的小说《青瓦鱼》等,都给了我极大的自信,激励我继续写作。
    这些瓦帮助我在2023年成为重庆市作协、湖南省作协、中国少数民族作协会员,让我通过文学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成为一大片、一大片的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