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原标题: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族自治地方占比较大,民族工作任务重,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理念,“一家人”意味着民族大团结,“好日子”意味着高质量发展。西部地区既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也要解决好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这个大课题。找准西部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坐标方位,主动服务对接区域重大战略,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氛围,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建设和美乡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打造充满生机、各具特色、活力迸发的开放前沿。把各民族崇尚自然的朴素生态理念转化为守护生态的共同行动,将“绿水青山”更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
增进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历史上的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相对封闭,在社会文化建设上存在短板,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重点把握好理论研究、宣传教育、精神传承、文化认同、语言文字等维度,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好“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等实践活动,引领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文化惠民工程等,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推进移风易俗。
推进全方位互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上,中华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进入新时代,要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各族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就业创业、东中部地区各族群众到西部地区就业创业,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在城市和乡村双向流动,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完善各民族流动人口对接协作、跨省协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
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注重两个转变:一是从被动式的问题回应向体系建构转变,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固、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二是制度和政策从因族施策、因类施策向因地施策、因需施策转变。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坚决反对任何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分裂活动。深入调研、及时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问题,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设立基层民族工作联络站,夯实基层开展民族工作的基础。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全过程。通过地方立法、政策文件制定、规划编制,健全管长远、管根本的措施。落实忠诚干净担当和“四个特别”要求,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抓基层强基础,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在各村寨、边境线都能看到党支部在活动、党员在工作、党旗在飘扬,夯实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
(作者简介:田阡,西南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主任;王攀,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