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郝建谈类型电影:每一个类型的底层都有一种情结

近日,“类型电影是怎样讲故事的:郝建《蛮荒与文明:类型电影教程》(增订版)《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新书分享会”在北京首开书院举行。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洪帆,著名的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朱其与学者郝建一起,围绕郝建的两本新书及类型电影的诸多话题展开讨论。新书分享会由著名书法学者刘蟾主持。
图片
新书分享会现场。
两部书名的由来
《蛮荒与文明:类型电影教程》(增订版)是影视传播领域的经典普及读物和专业教科书,以“好莱坞电影工业为何长盛不衰”的问题切入,重点探究在商业社会中如何讲述英雄故事等话题。作者从好莱坞电影的演进历程讲起,用西方文论中细读文本的手法,探究类型电影的经典模式构成,并结合经典作品分析了爱情片、西部片、惊险片、恐怖片、侦探伦理片、政治电影、强盗片、警匪片、灾难片、动作片、音乐歌舞片、喜剧、黑色电影等主要电影类型,并有专门一章介绍美剧。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对大众娱乐消费的影响,也有新颖的理论观点与应对建议。
《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涉及的黑色电影涵盖了从经典好莱坞时期到当今的优秀佳作。作者以深入浅出见的分析、轻松幽默的文笔对一批黑色电影新老经典《低俗小说》《暗花》《消失的爱人》《唐人街》《黑社会:以和为贵》等做出精深解读。作者的分析视野广阔,往往不限于某部影片,而是将电影文本与文学作品、哲学和美术文本做旁征博引的融汇标本。作者对电影艺术形式美学堪称迷狂,对作品视觉处理和叙事肌理有着敏锐的把握。书中插入大量影片镜头截图,每幅截图都配有电影语言和叙事肌理的艺术分析,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把握到黑色经典作品的此中三昧,堪称骨灰级影迷和电影研究者的读片指南。
谈及这两本著作的题目,郝建表示,《不在场的人》这个书名来自科恩兄弟的一部电影《缺席的人》。“它让我想起来存在主义的作家们的小说,这个名字特别得其精髓。詹姆斯·奎恩《邮差总按两次铃》改编过电影,加缪说他看了这个电影后受启发,写了著名的存在主义小说《局外人》。‘在场’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
图片
《蛮荒与文明》这个书名则是来自西部电影的主题。郝建坦言:“我们研究类型里面最大、最重要的类型就是西部片。西部片处理蛮荒与文明的边界,蛮荒与文明的冲突,怎么样在西部蛮荒世界当中、非法世界当中、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建立起文明,建立起秩序,建立起法治。不管是经典的还是后现代的,《被解放的姜戈》,1950年代的《搜索者》,处理的都是这个主题。文明与蛮荒、法律与暴力。我们现代人在文明与蛮荒之间的二元对立,这个撕扯的过程,今天还在进行。”
好的类型电影有破格,有翻新,有变革
郝建是国内类型电影研究的翘楚。谈及何为类型片,郝建坦言,一个是美学上的原因,类型就是一种我们熟悉的模式;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每个类型的底层都有当代人不可逾越的焦虑和困局。
“恐怖片研究的是我们的心理的焦虑和恐惧;黑道片是我们在生活的压力下,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人,一个黑道英雄来求得心理释放;古惑仔、武打片也是这样,电影院最好卖的还是动作片,我们希望有一个人,无论是天外来的魔鬼终结者施瓦辛格还是变形金刚,他们替我们扫除社会上我们对抗不了的强盗,对抗不了的邪恶势力。每一个类型底层都有一种焦虑,都有一种情结,都有一种现代人心理上过不去的坎儿。”郝建说。
类型片种类繁多,有爱情片、青春片、动作片、侦探片、科幻片、恐怖片等等,每个类型都不乏经典之作。郝建研究发现,“黑色强盗片”是香港电影对类型的创新。“本来强盗片是一个大的成熟的类型,是世界各地我们都能看到的。比如宁浩的第一部《疯狂的石头》,模仿的是英国的强盗片《两杆大烟枪》《偷抢拐骗》这一类。杜琪峰、刘伟强他们改造提升了强盗片,给强盗片加入了强烈的黑色元素。它的结局整个是走向下沉,走向绝望的,人性和世界都是不可测的。大量的偶然性,大量的血腥,大量的杀戮,对世界呈现出一种恐惧心理,一种绝望心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白刃相向的。”
郝建认为,好的类型片讲究“有破格,有翻新,有变革”。他说:“类型成为模式以后,会有自我革新,更加地互相渗透、化用、破格,你要对这个类型烂熟于心,百炼钢要化为绕指柔,在使用模式中有创造,营造出新的亮点。”
类型电影的影响美学
在提问环节 ,一位观众请郝建谈谈影像美学在不同类型电影中的特点。郝建说,研究生写论文首先处理的主题就是影像美学,要拉片子反复看,很风格化的视觉处理,高度的明暗对比,百叶窗的使用。大部分研究者认为黑色电影是由影像定义的,但郝建认为,黑色电影是叙事定义的。其他类型的影片,影像也是奠定这个影片基调的非常非常重要的元素,以及非常重要的叙事、描写人物的表意元素。
程耳导演特别注意他的影像,以电影《无名》为例。“它的影像完全是黑色电影的:分割画面,所有的画面几乎都是在窗子、监狱的栏杆这些当中,有的时候画面里面没有分割的,他把椅子都倒过来放在桌子上,构成画面的分割,画面的布光都注意营造强烈的明暗对比。但它是很中国式的影像和叙事的关系,整个叙事是红色叙事,是中共地下党在艰难的抗日环境当中怎么跟汪伪斗争等等,取得关东军在东北的地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郝建认为,李睿珺《隐入尘烟》影像美学也很重要,它延续了1980年代的黄土地视觉造型。“钟惦棐老师当年提出中国的西部电影的美学,中国西部电影的民族精神。看看李睿珺的《隐入尘烟》,再看《黄土地》,吴天明的《人生》《老井》还有滕文骥的《黄河谣》,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叙事。大量使用黄土高原的影像,都是黄昏、早晨拍摄的暖调子高色温影像。这种视觉在后来香港电影的武打片都借鉴了,像《新龙门客栈》,影像上更接近的不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而是中国的西部电影。大漠孤烟、黄沙,沙漠当中大决战,马队在山上跑,都是地平线放得很高。那种峡谷、沙漠、西部环境,影响中国很多武打片,还有周星弛的《大话西游》。宁浩的《无人区》也是西部影像,他在叙事和影像上都有很自觉的处理,都想营造黑色电影的很多东西。但是最后的结尾改成了积极向上,光明的结尾。”
郝建指出,影像对叙事的影响非常重要,中国内地的电影的造型也有过辉煌的探索,而且也影响了香港的影像。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