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因“晕血症”难以从医,沦为低保户!悲剧的背后是家庭教育的不足

01、北大医学博士生啃老20年,沦为低保户
在大众眼里,清华、北大学子是“别人家的孩子”中的天花板。他们拥有极高的智商,还有名校学历的加持,毕业后肯定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虽不说享受荣华富贵,但发挥自身的价值,实现独立应该是没问题的。
但是,有一位北大医学博士生却在社会上处处碰壁,最后回到老家不工作,啃老长达20年,如今只能靠低保度日。
他叫张进生,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却非常注重他的教育。张进生也很争气,他从小成绩优秀,总能在考试里名列前茅。
在那个年代,很多学生高中毕业后选择出去工作,但张进生继续埋头苦读。1984年,张进生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被湖南医科大学录取,这个高考成绩足以让他成为全村的骄傲!
不过,张进生上大学之前就性格内向,除了学习之外很少跟同学交往。考上大学后,他来到陌生的大学环境,更感到非常不安,非常不擅长社交,常常显得格格不入。
他只能将时间与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希望能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大一的时候,张进生凭借过硬的理论基础,成为了年级里的佼佼者。
可大二进入了实习环节后,张进生发愁了。因为他患有晕血症,在实习中一见到血就紧张、不适,而且动手能力极差,简单的穿针引线都做不好。他担心自己晕倒在现场会很丢脸,所以不断回避临床实践操作。
有媒体报道,张进生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天津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成为一名医生,主要研究治疗白血病。但是,虽然他理论知识渊博,但极度缺乏临床实践技能,不能见血,他根本无法胜任临床医生的工作,只能处理一些轻微病症。
再加上他的性格孤僻,无法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3年下来,与张进生同期的医生都得到了晋升、重用,唯独他没有任何职业发展,还一再被单位降职降薪。
对于这种困境,张进生再次选择了逃避。他放弃了这份工作,选择考研。1992年,张进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大医学院的研究生,后来又继续攻读北大的博士学位。不过在他读博士的第三年,他却选择退学,成了一名肄业生。
图片
张进生北大医学院研究生的毕业证书,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校方的说法,张进生是因为抑郁症休学半年,到期后既没回学校也没联系学校延长,最后学校只能按规定进行“退学处理”。
张进生自己则说,一方面是因为他经常挨饿,身体不好,不能继续坚持学业,另一方面是他考取了国外的某所皇家医学院,但需要20万的费用,他没有学费,得了抑郁症。
虽然博士没读成,但是在那个年代,有北大研究生的学历已经非常了不得了。张进生开始求职。他曾应聘长沙一家大医院的副院长职位,笔试非常顺利,但面试时因为过于紧张,语无伦次而落选。
他又去广州等地应聘,每次学历筛选、笔试都轻易过关,但是一到面试就被刷下来了。后来,他只好去了兰州一家医院工作,月薪只有1千。
3年后,医院认为张进生表现一般,决定降低他的职位。在此期间,张进生曾和一名护士谈恋爱,但2个人在争执时,女友嘲笑张进生的工资低,这对张进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打击。
张进生愤怒辞职,躲在姐姐家长住。他决定放弃医学,并觉得自己天分高、数学好,计划自学数学去高校当老师。姐姐善意提醒他:“你想当老师,可你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还是当医生靠谱些。”
张进生完全听不进去,说华罗庚也没有教师资格证,不也一样能给大学生讲课。期间,他以前工作过的单位有意让他回去上班,但他一口回绝,认为“丢人,没面子!”
他一心想研究数学,还借姐姐的钱去拜访清华大学的数学大师。他在北京的时候,老同学们听说了他的经历,都纷纷劝他认清现实、回到医疗领域,甚至表示能帮他找工作,希望他别成为家人的负担。
但张进生认为同学们是在嘲笑自己,感到耻辱和生气,但又觉得没有脸面回老家,于是开始了3年的流浪,他住桥洞、地下道,生活非常落魄。
后来,张进生被北京的收容所送到长沙的收容所,再被送到常德收容所,最后被送回了老家。张进生的姐姐看到他的时候,完全认不出这是昔日的弟弟。张进生衣衫褴褛、瘦得皮包骨,像个六七十岁的老头。
从那以后,张进生跟姐姐一家住在一起。有网络文章说曾经有家公司找到他,想让他做医疗器械销售,但他拒绝了,说作为一名曾经的医生,做销售有损脸面。
张进生在姐姐的家里继续研究物理、数学,仍然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到北大执教。姐姐劝他看书之余还可以帮忙干些农活,他却不屑一顾地说:“读书人不事农活!”
后来,他的两个姐姐年纪都大了,无力照顾张进生,只能为他办理了低保。
图片
张进生,图片来源于网络
02、“晕血症”改变了他的一生?其实这个原因更关键
从天之骄子到低保户,张进生的人生经历令不少人叹息。很多人感慨,是“晕血症”改变了他的一生。可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晕血症,又叫“血液恐怖症”,属于特定恐惧症中的一种。晕血症患者看到血液时会非常紧张,出现心悸、头晕、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甚至可能晕倒。
至于晕血症是怎么引起的,国内外主流精神科认为它病因不明,但更倾向于认为与遗传因素、大脑神经等生物学层面因素有关。
但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晕血症等恐惧症的主要病因其实是后天经历中的病理性记忆。患者遭受过与血液相关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并不断在接触到血液时被激活、强化,最后一见到血就产生高度的病理性条件反射。
如果能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化地找到晕血症背后的心理创伤事件,进行高效化修复,晕血症症状能快速缓解、消失,快速走向康复。
当然,在张进生上大学那个年代,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还无从谈起。他很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或者有强烈的病耻感,没去精神科就诊。
即使他去就诊了,精神科大夫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一般会开一些抗焦虑的药物。如果张进生要学医、从医,那经常会看到血液,也不能靠长期吃大量的精神科药物来缓解这种恐惧。至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也搞不清晕血症的真正病因,难以提供高效的心理干预手段。
从当时张进生面对的实际情况来说,晕血症确实是他难以逾越的一道障碍,他也控制不了。即使笔试考得再好,他也没法参与临床实践操作,当不了一名真正的临床医生。
可是,即使他是上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晕血,意外入错了行,他就完全没有别的出路了吗?当然不是。
张进生的悲剧不是完全由“晕血症”导致的,更关键的因素是他的偏执型人格异常,甚至有自恋型人格异常,而这背后又是他在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因素。
张进生出生贫穷的农村家庭,但从小成绩就很好。有的消息说他家里除了他以外,其他兄弟姐妹的学习成绩都一般。他的姐姐这样形容他:没人管,都是学霸!
不过,也有消息说他的两个姐姐成绩也不错,但因为家里贫穷,只能供一个孩子继续上学,张进生是男孩,所以父母选择了他。
无论出于哪种原因,学习成绩优秀的“小镇刷题家”张进生身上都背负了全家人的希望。他考上湖南医科大学的时候,不仅全家感到光荣,全村人都感到骄傲。
这段经历看着非常励志,是一个农村娃子逆袭成功、鱼跃龙门的真实故事。但其实,这背后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张进生肯定从小就被家人、村里人、老师和同学过度夸奖,夸他是“天才”“天生就是块读书的料”,将来肯定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当医生、当老师、当大官,不用再当农民。
这种过度夸奖对张进生来说是一种动力,但也是一种压力,他会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不能辜负家人和乡亲们的期待,更不能失败丢脸。
这种赞美听多了,他还开始内心膨胀,自以为是,出现了偏执型人格倾向,甚至有点自恋型人格异常,认为自己就是有天赋,将来一定非常厉害。从这个时候开始,张进生内心对人生目标、“成功”的认知就开始走偏了。
当然,另一方面,他也曾遭受过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有自卑、敏感的一面,内向的性格背后实际上是叠加性心理创伤,所以他特别渴望证明自己。
而且,张进生在家里恐怕不需要干家务、农活,他只需要学习,这导致他的动手能力非常弱。他一心埋头苦读,觉得除了读书以外,其他事情一概不重要,导致他的性格更加内向,非常不善于跟人打交道。
大学时,他选择了学医。我们不确定他当时知不知道自己会“晕血”,如果他当时就知道的话,这一步就明显选错了,他有可能认为学医、“当医生”代表了他心目中想要的成功。
大二时,他出现了晕血症,虽然考试成绩一如既往地拔尖,但他没法参加临床实践。他内心肯定有过很大的失望和不甘,为什么偏偏会患上这个病?对于他而言,可能会感觉命运不公,这完全可以理解。可是,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他应该及时止损,重新考虑人生赛道,比如再次参加高考或者申请换专业,比如医学信息专业或者基础医学,这都还来得及。
但他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逃避,不参与临床实践,继续一个劲儿啃书本,试图用优异的考试成绩掩盖自己的不足。他可能还害怕退学重新高考、或者转专业的话会被人嘲笑,要是消息传到了家里和老家,还会非常丢人。
而且,大学时的他仍然性格内向,甚至发展到了孤僻的地步。他家境贫穷,去城市里上大学的时候,很容易感受到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差距,他非常自卑,更加不愿意跟同学交流,社交障碍越来越严重。
本科毕业后,张进生毫无意外地在职场上受到连续打击,他根本无法成为理想中的临床医生。其实,这时候他仍有其他出路。
当时是1989年,拿着本科学历的他其实不愁找工作,他可以留在医院从事行政工作,或者到其他单位从事文书工作,不需跟血液打交道。当时国家还没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他也可以想办法尝试到小学、中学当老师或行政人员。
但他反而一条路走到黑,工作受挫后继续考北大医学研究生,而且还是血液内科。他这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这属于极度不理性了,甚至可以说是愚昧了。
其实,张进生一路走来,有过很多改变自己际遇的机会。他的同学们愿意帮他找工作,还有公司抛出橄榄枝,但他一概拒绝,偏执地认为别人嘲笑自己,也不愿放下所谓的“读书人”身段。
到最后,他已经发展到严重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敏感多疑,固执己见,毫无自我反省能力,九头牛都拉不回了,即使这样,他的内心里还非常自恋,他的内心仍然是孤傲的,但在现实中,他在农村老家荒废了一生。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如何避免孩子成为“高分低能”的人?
如果,张进生有一对懂得科学家庭教育的父母,懂得引导他从小放平心态,树立积极正确奋斗目标,他肯定有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即使他不一定飞黄腾达、成为人中龙凤,但只要走出了农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组建幸福的小家庭,这在某个程度上也已经实现阶层跃升了。他仍然可以成为全家人、全村人的骄傲。
当然,这只是个假设,张进生的父母成长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农村,又要努力养家糊口,我们不能要求他们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他们把几个孩子养大,供儿子读书,已经非常不易了!
可是,希望广大父母吸取张进生的教训,不要再在无意中出现巨大的家庭教育失误,导致孩子像张进生一样“高分低能”。
比如,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张进生为什么学医?有可能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也有可能是自己的目标和兴趣,也许可能是“学医”的执念。其实,“学医”,这个目标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不适合他的实际情况,那就该理性地取舍、及时止损。
现实中,很多孩子选择大学专业或者职业时也没有清晰、合理的思路。他们可能全凭个人兴趣,对某专业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然,也有可能是被父母逼迫的,他们只好妥协。
希望父母们要对此有所意识,一方面对孩子进行真正科学的教育,降低他们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如果发现有隐患,要及时重视。
另一方面,父母要引导孩子“扬长避短”,结合自身兴趣特点、社会发展趋势、专业的实际情况等因素,理性地有智慧地选择发展方向。这对父母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父母要与时俱进,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才有能力成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指路者。
而且,如今已经进入了AI时代。在上个世纪,一个人只要有高效的、系统化的知识,就算得上是一名专家,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样的人已经很难实现知识垄断了,AI只需短短几秒就能学会一个人一辈子在某些方面难以掌握的知识。
现在这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掌握高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高效的知识、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往往不能只靠单个学科的知识,还需要跨学科能力和创造力。
父母要引导孩子具备跨学科的思维与能力,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大众需求。否则,如果孩子还是学习低效的知识、简单重复的工作,最终很容易被淘汰。
希望家长们能不断提醒自己,在决定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逆商(AQ),其次是情商(EQ),最后才是智商(IQ)。
父母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培养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引导孩子保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与挫折,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快速进行自我提升,长大了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