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儒谢墉》《枫泾文脉》举行首发式 ( 徐建国)

文史爱好者
图片
胡吉根给两书作者代表颁发证书
经过四年时间的筹划、编撰、打磨,由枫泾文史研究会担纲编写的《清代名儒谢墉》《枫泾文脉》两书,在年初开业的“朵云书院”枫泾店隆重举行。中共金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金正斌、中共枫泾镇党委书记王明法、枫泾文史研究会会长丁四云,以及谢氏后人代表、企业界代表、区外媒体代表、作者代表、读者代表五十于人参加活动。活动由中共枫泾镇党委副书记胡吉根全程主持。
谢墉(1719-1795),字昆城,号金圃、丰甫、东墅,晚号西髯,浙江嘉善枫泾南镇今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人。他在清朝乾隆年间分别担任六部侍郎,九掌文闱,《清史稿》有其传。他的成名颇具传奇色彩。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南巡至松江。他以优贡生应招就试,荣获第一,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伴驾南巡。次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之后先后充任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四库全书》总阅官、国史馆副总裁等职。
谢墉先祖为东晋名相谢安(320-385),谢安指挥“淝水之战”及与他有关的成语“东山再起”,大家都耳熟能详。谢氏枫泾始迁祖为谢应祥(明末任嘉善县令)。谢墉后代中名人辈出,如八世孙谢克东(1911-2001),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南通市军管委副主任、无锡市委书记、南通地委第一书记、盐城地委第一书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八世孙谢天锡(1934-2020),著名艺术家、教育家、文物收藏鉴赏家。谢氏后人,至今还生活在枫泾当地,自谢应祥始,已计十五世。
图片
《清代名儒谢墉》书影
编写《清代名儒谢墉》一书,主编分配给我的任务不重,只有第六章《志书资料辑录》。但正如本书《序言》作者,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张剑光先生所言:
“表面上看,谢墉是清代中期的官员和学者,离今天不远。但实际上除了《清史稿》,关于谢墉的资料主要是零零散散地保存在地方志中,真要对他进行全面研究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接受任务后,我遍搜史料,共辑得古今史书中谢墉记载八则。古代五则以《清史稿.谢墉传》级别最高,以下为清光绪《嘉兴府志》《嘉善县志》《重辑枫泾小志、续修枫泾小志》。现代三则以《中国名镇志.枫泾镇志》介绍最全,余有1990版《枫泾镇志》、2003版《金山文化志》。八则记载虽有陈陈相因之处,但亦各有特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丰满的谢墉形象。
图片
《枫泾文脉》书影
由枫泾镇党委宣传委员张燕主编的《枫泾文脉》一书,从“枫泾官吏”“枫泾诗人””枫泾画家”“枫泾商人”“枫泾书匠”“枫泾医士”“枫泾僧人”七个方面,探索千年古镇枫泾历经千年人才辈出的深层原因。主编分配给我的是两个章节,即第五章《枫泾书匠》、第六章《枫泾医士》。我选择了戴光远、杨白民、吴若安、陈以诚、陶芑生、沈德镛、王彬容七个代表人物,从古到今介绍这些枫泾先贤的感人事迹。
在编撰枫泾民间办学始创者元代戴光远事迹的过程中,我发现所有介绍戴光远的文章中,都提到“金华黄溍有记”,但从未见过原文。我从网络中得到线索,购买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的元代黄溍撰43卷《金华黄先生文集》,查到了这篇“记”的全文,题目为《白牛镇戴氏义塾记》。这篇“记”,对戴氏义塾创办的原因、规模、校舍、师资、经费、招生等情况,均有详尽的记载,弥补了以前同类研究文章的欠缺。
再如,在编撰枫泾痔科开创者陶芑生(1885-1965)事迹时,在所有的志书中,都没有他的照片。这是很奇怪的事情,因为他生活的年代,照相术早已发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种登记表必须有其本人的照片,怎么可能找不到他的证件照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枫泾中学退休教师潘国英的丈夫是陶芑生的孙子,于是与潘老师联系,请求她一定要设法找到陶芑生的照片。潘老师介绍了丈夫的堂兄、陶芑生的另一个孙子、高级工程师陶明。我与陶明联系时,开始他多有戒备。经我反复说明需要他爷爷照片的原因后,他终于发来了保存于他手中的陶芑生照片照。
我完成文稿发他审阅,他又提供了两个情况:一是陶芑生不姓陶,陶芑生是从朱泾张家领养的,纠正了有关志书记载他出生地在枫泾的错误;二是陶芑生逝世于上海他长子、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名誉顾问、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瑞金医院中医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陶慕章家中,而非有关志书记载的病逝于枫泾的错误。
编写史书,遍搜史料,广找线索,很苦!而一旦找到确凿的资料,丰富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甚至纠正了前人的错误,很甜!
图片
金正斌与谢氏后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