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品牌CEO施文韬:中国技术已具备向全球反哺的能力,但降本是关键

腾讯汽车《远光灯》 作者 傲敦
“我们首要关注的是降低成本,同时我们的团队也需要考虑是否可以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德国和其他市场,以实现全球协同效应。以往新策略常常从德国启动后传至中国市场,但现在中国市场也具备反哺的能力。这是一个双向的沟通和学习过程。”在2024北京车展期间,谈到中国市场新趋势、新技术时,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如此说道。
图片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
大众汽车品牌正加速推进“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为进一步加速本土化研发实力,4月11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宣布追加投资25亿欧元,进一步拓展位于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表示,上述投资旨在强化大众安徽的研发及本土创新实力,提升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响应能力,巩固大众汽车合肥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中心的地位。
谈到大众安徽、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在大众汽车品牌业务层面所承担的角色,孟侠表示,三个合资伙伴虽角色各异,但大众汽车希望它们承担更多在华研发工作,加速研发进程,“同时我们将优化合作模式,降低成本,并加快30%新产品上市时间”。
在本届北京车展期间,大众汽车ID. CODE概念车首次亮相,同时大众汽车特别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全新产品品类——ID. UX,该品类首款新车“ID. UNYX与众”也在本次车展亮相,并将于年内在中国市场上市。
图片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
到2030年,大众汽车将实现更为丰富的中国用户专属产品线,大众汽车纯电ID.家族产品将拓展至16款车型,包括到2027年前推出5款智能纯电ID. UX品类车型。值得注意的是,ID. UX品类5款车型包括大众与小鹏合作的车型,其中两款为B级车。
“大众和小鹏联合开发,我们选择的是适合这款车型尺寸的最新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开发,尤其是电池技术方面的优化和成本控制。”孟侠表示,通过与小鹏的合作,大众汽车不仅实现了成本效益,还能够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增强产品竞争力。
以下是腾讯汽车《远光灯》等媒体与施文韬和孟侠的对话,经编辑:
谈竞争:不惧中国市场竞争,价值重于销量
问:从您的角度和职业经历来看,大众汽车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能保持什么样的地位?
孟侠:首先,大众汽车在华已经深耕40年了,见证了中国汽车市场不同阶段的发展,始终致力于自我革新。当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很多新技术、新功能需求层出不穷。我们经常谈“中国速度”,这代表着我们需要加快自我革新,并快速适应中国及全球市场的变化。对此,我们在产品阵容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准备——我们的新能源车、燃油车、混动版新车型已经是蓄势待发。
除此之外,我们正加强与本土伙伴的合作,加快科技创新。大众汽车合肥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中心正积极扩充人才队伍,预计年末将汇聚3000名专家,以期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灵活性、速度至关重要,但品牌内涵更是核心。大众汽车品牌渴望持续闪耀,我们已深刻认识到竞争的严峻,但已做好充分准备。
问:两年前,中国品牌和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是4:6,今年变成了6:4,甚至有观点预测,很快中国品牌在中国市场达到90%,外国品牌会被压缩。您认为这种预测是否有依据?中国品牌和合资品牌在未来的竞争中可能会呈现怎样的态势?
施文韬:十年前,我们关注的是整个消费品行业,那时仅有19%的中国品牌被消费者选择。如今,这一比例已跃升至60%,显示出明显的本土化趋势。不仅汽车行业,在快消等领域中国本土品牌也在强势崛起。这是顺利成章的事,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和支持本土品牌,这与欧洲等地的消费习惯相似。中国车企在本土市场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电动领域。
大众汽车虽是全球品牌,但始终与中国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成长。我们的合资企业实力强大。我们不仅仅是在中国销售产品,过去40年,我们已为中国市场塑造了多样的移动出行。因此,我们非常有信心继续赢得中国消费者的信任。我们将继续与合资企业紧密合作,为中国带来卓越的产品阵容,共同实现我们的目标。
问: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份额的设定或许过于乐观,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相较于中国的本土车企,大众汽车在供应链和价格方面正逐渐显露出落后态势。针对这一问题,您有何看法?我们是否需要对在中国市场的目标和规划作出相应调整?
施文韬:我们强调“价值重于销量”,价值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团队正致力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面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我们无需畏惧,应发挥自身实力,积极应对。同时,我们也在进行市场战术的调整并制定新策略。
目前,我们的进展顺利,已有详尽规划,这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结合我们的智能网联汽车以及燃油车的规划,特别是途观和迈腾,都已在燃油车领域设立了新的标准,做好了充分准备。
谈中国战略:中国技术已具备向全球市场反哺的能力
问:上个月举行的2023年财报发布会上,您提到核心品牌集群紧密协作正在取得成效。在中国市场,这种协作有哪些体现?同时,对于未来,我们有何规划和预期成效呢?
施文韬:上个月在财报会上,我们主要探讨了品牌核心及我们在欧洲市场的协同性。尽管各品牌会遵循各自的独特设计,但仍共享成本和供应链资源。然而,中国市场的情况截然不同。合资伙伴与我们在中国已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和协同机制,为我们的销量奠定了坚实基础。相比之下,中国本土供应链的协同水平更高。欧洲市场在这方面仍有待加强,资源整合尚需进一步完善。
孟侠:我补充一点。品牌的核心一定要保持。在中国,我们有三家合资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协同降本增效成为我们最直接、有效的应对方法之一。通过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和大众安徽的协同合作,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定价灵活性——这充分展示了我们对协同合作的乐观态度。
问:4月11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追加25亿欧元投放了在安徽的本土研发和生产上,增强本土研发的整体实力,同时也官宣了有两款和小鹏品牌合作的车型,也会在大众安徽投产。未来大众安徽、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在大众汽车品牌的业务层面所承担的角色有何不同?三家合资企业的车型定位是否有差异?
孟侠:这项投资旨在强化大众安徽的研发及本土创新实力,提升我们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响应能力,巩固大众汽车合肥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中心的地位。三个合资伙伴虽角色各异,但我们希望它们承担更多在华研发工作,加速研发进程。同时,我们将优化合作模式,降低成本,并加快30%新产品上市时间。
回顾过去,大众汽车品牌的现有车型上已展现出差异化。首席设计师Andreas Mindt期望在ID.车型及ID. UX品类设计上实现更多突破和区分,但同时遵循一致的设计原则。ID. CODE则是展现我们在不同策略考量下设计创新的窗口。
施文韬:我补充一点。为降低成本,我们需要精简流程。之前,合资企业需先与大众汽车品牌中国沟通,再转达至沃尔夫斯堡总部。当下速度直接关联价值,因此至关重要。
问:跨国公司在华推行“油电并进”策略日益增多,您如何看待这一策略?是否是成本和盈利之间一种平衡的选择?同时,您对大众汽车的电动化转型满意吗?
施文韬:电动转型至关重要。每个国家的市场接受速度不同,中国市场已广泛接受这一转型。这不仅涉及成本平衡,也需要在纯电车型上加大投入。燃油车是我们的传统优势。随着我们业务不断拓展,我们会挖掘集团内部不同品牌的技术和资源协同潜力,优化资源管理,并确保所有项目高效推进。在降本的同时,要保证投入在刀刃上,确保未来车型和技术顺应市场需求。
问:目前中国市场的活跃程度大家有目共睹,“在中国,为中国”这一战略也并不陌生。跨国车企都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专属车型。中国市场的新趋势、新技术是否能为全球市场提供借鉴?
施文韬:新玩法、新趋势实际上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例如,中国在电子电气架构和缩短研发周期上做得非常出色。这促使我们必须保持警觉,不断自我鞭策。我和孟侠经常讨论中国市场的最新动态。
目前,我们首要关注的是降低成本,同时我们的团队也需要考虑是否可以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德国和其他市场,以实现全球协同效应。以往,新策略常常从德国启动后传至中国市场,但现在中国市场也具备反哺的能力。这是一个双向的沟通和学习过程。
问:考虑到中国在电动化技术和应用方面的领先,大众汽车是否计划将这些优势反哺全球市场?是否担心这样做会带来政治风险?
施文韬:中国市场确实在信息娱乐等技术领域领先。这些功能是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具体需求开发的,满足中国的使用场景。我们会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和技术能力,仔细评估这些功能是否适用于全球其他市场。我们希望全球市场能够更好地互通有无。
谈产品布局:到2030年计划在中国推出16款ID.车型
问:大众安徽的新品类ID. UX也算正式揭幕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ID. UX如何避免与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的其它ID.家族车型内耗?
孟侠:我们非常期待新品类ID. UX的第一款车型ID. UNYX与众今年晚些时候在中国上市。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借助北京车展,让大家先睹为快。ID. UNYX与众作为这个品类的首款车型,设计前卫、风格新颖。ID. UX的设计主打生活方式,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品类展现大众汽车在ID.家族中更多元化、更年轻、更具设计感的一面。
展望未来,ID. UX品类还将推出其它更多车型,ID. UNYX与众仅是开始,它与我们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车型有着显著的区别。到2030年,我们计划在中国市场的ID.车型数量达到16款,涵盖ID. UX、CMP平台车型等。
问:今年中国在智驾领域,城市NOA已经下探到了10-15万级别的细分市场,大众汽车在智驾普及上如何应对竞争的,如何做到更好的降本增效?
孟侠:在开发时,尤其是在中国的生态圈,确保车辆功能丰富的同时控制成本至关重要。迈腾、途观L Pro等燃油车型正变得更加互联化、智能化,搭载了一系列高级智能驾驶系统。新能源车方面,我们正在推进CMP平台和全新电子电气架构CEA的研发和应用,并在其间注重成本控制。此外,我们与小鹏的合作也是一个范例,我们期望将新技术应用于不同价位的车型中,以满足市场需求。这是我们当前的工作重点。
问:大众汽车正在研发非插电式混动车型的传闻是否属实?是否考虑借鉴中国车企在混动技术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大众汽车是将插电式混动视为短期的过渡技术,还是计划将其与纯电动技术长期并存发展?
施文韬:去年上海车展期间,全球普遍观点认为,插混技术并非未来主流。在美国、欧洲和中国各地,补贴都在减少,购车成本会越来越高。但市场随时随刻都在变化。在欧洲,我们的Tiguan、Passat和Golf都运用了混动技术。而在中国,本地生态持续演进,用户特别关注混动的续航和购车成本。因此,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与合资企业正致力于本地化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
孟侠:中国用户对于插混技术有很大需求,而且也受相关激励政策的影响。因此,混动版车型仍是我们产品阵容的重要一环。从全球技术发展趋势看,纯电仍是未来的核心,我们必须继续投入,保持聚焦,坚定目标。
问:大众汽车的子品牌是不是像捷达和大众汽车品牌的关系?
孟侠:关于新品类或子品牌,我们不必太过纠结。ID. UX和ID. UNYX与众是ID.家族的新成员,由大众安徽生产。捷达的情况有所不同。捷达在中国和全球其他市场有不同的含义。捷达在北美洲等地是个产品名称。在中国,我们与一汽-大众合作时,第一个合作就是捷达。捷达在中国市场深受欢迎,特别是在三线到五线城市,并已发展成为一个专注于经济型车型的独立品牌。我们会考虑未来进行品牌电动化,但具体细节尚在讨论阶段。
问:在ID. CODE的研发团队中,德国和中国团队如何分工,谁是主导?未来是否有可能将更多的开发任务放在中国?
施文韬:我们确实考虑未来在中国开展更多的本土化设计,这将是我们将全球设计与本地需求融合的重要一环。而且,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利用中国技术为中国设计,也会结合全球趋势和潮流。最理想的情况是,中国团队既面向中国市场,也能够整合全球科技和设计。
谈小鹏合作:产品将纳入ID. UX品类
问:我们看到大众安徽的新品类被归入ID.家族之中,那么小鹏的两款新车是否也会纳入ID.家族?还是只是挂大众汽车的标徽,作为一个全新的系列来呈现?
孟侠:大众汽车的纯电车型以ID.家族为主。ID.家族包括不同新品类,如ID. UX。未来大众安徽研发制造的车型,包括与小鹏合作的车型,都将纳入ID. UX,其中两款为B级车。因此,我们与小鹏合作研发的车更具体地说是ID. UX的一员。
问:大众汽车和小鹏合作研发的两款车也会在大众安徽生产吗?
孟侠:是的,与小鹏合作的两款车将在安徽生产。实际上,包括ID.UX的五款车在内,所有这些车型都将在安徽生产。
问:大众汽车和小鹏合作的车型底盘平台可能使用小鹏G9的Edward平台。选择这个平台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考虑了技术的成熟性和成本因素?
施文韬:对于平台的选择我们关注前沿技术的兼容性,比如最新的高级智能驾驶系统和L2级以上的自动驾驶技术,以及最新的电子电气架构。我们的合作不仅仅是使用一个底盘,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应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计,使得最终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独特性。
孟侠:大众和小鹏联合开发。我们选择的是适合这款车型尺寸的最新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开发,尤其是电池技术方面的优化和成本控制。通过与小鹏的合作,我们不仅实现了成本效益,还能够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增强产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