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史漫笔】从芥川龙之介与胡适来往看日中“相互不理解”

◆《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2024年也是农历的龙年,我时常会想起出生在1892年3月1日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他出生的那一年,也是龙年(辰年),而且他是在辰年、辰月、辰日、辰刻出生的,所以取名为“龙之介”。这是日本版的“龙的传人”吧。
芥川龙之介出生的时候,父亲名叫新原敏三,是个卖牛奶的,文雅的说法是从事“牛乳制造贩卖业”,母亲呢,很奇怪,在这个儿子出生7个月后就患精神病,通俗地说就是“疯啦”,这一病就是长达10年。
无奈,龙之介从小被寄养在姨妈的家里。母亲病逝以后,他在12岁时又成为舅舅芥川道章的养子。也就是说,他从“新原”改姓“芥川”了。芥川龙之介后来在《侏儒语录》中回忆说:“人生悲剧的第一幕从成为亲子即开始,操纵我们命运的是——遗传、境遇、偶然,这三者。”这样原生态家庭带来的童年,肯定要用一生治愈的。
图片
芥川龙之介算是少年聪颖的。在寻常小学校(今天的东京都墨田区立两国小学校)读书的时候成绩优异,在东京府立第三中学毕业时,更是获得“多年成绩优等者奖”。后来一路高歌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英文科、东京帝国大学英文学科,堪称“学霸”。
那个时代,日本各个大学的外语系学生大多是“文学青年爱好者”。他们是货真价实的“文学爱好者”,把自己的爱好付诸笔端,不像现在一些所谓“作家协会的会员”,充其量是“文字爱好者”,但还要努力把“文笔协会”改称为“作家协会”。芥川龙之介大学时代在《新思潮》杂志上发表处女作小说《老年》,与此同时“革命生产两不误”,看上了青山女学院英文科毕业的女学生吉田弥生。但由于家中养父母的强烈反对,初恋像泡沫一样崩溃了。为此,他一发奋,写出了著名小说《罗生门》,并以“芥川龙之介”的笔名发表在《帝国文学》杂志上。失恋,可以让人萎靡不振;失恋,也可以让人斗志昂扬!
短短的一篇漫笔,不可能尽述芥川龙之介的文学生涯。这里,想说的是,芥川龙之介自幼喜欢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心中有一个“中国梦”。1921年3月,他作为《每日新闻》的海外视察员访问中国,在中国多地旅行达三个多月。到北京期间,与胡适至少会晤过两次。
图片
据《胡适日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记载:1921年6月24日,胡适“便道到扶桑馆访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他已出门了。芥川是一个新派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周作人先生兄弟曾译过几篇。前几天,周豫才先生译的《罗生门》也是他的。”第二天,芥川龙之介即回访。胡适在日记中写道:“今天上午,芥川龙之介先生来谈。他自言今年三十一岁,为日本今日最少年的文人之一。他的相貌颇似中国人,今天穿着中国衣服,更像中国人了。这个人似没有日本的坏习气,谈吐(用英文)也很有理解。”初次会面,芥川龙之介给胡适留下了很好的印象。6月27日,胡适与芥川龙之介就中日文学问题做过一次深入的交谈:“八时,到扶桑馆,芥川先生请我吃饭。同坐的有惺农和三四个日本新闻界中人,这是我第一次用日本式吃日本饭,做了那些脱鞋盘膝席地而坐的仪式,倒也别致。”“芥川说中国旧戏园有改良的必要:(1)背景易用素色,不可用红绿色缎。(2)地摊也宜用素色。(3)乐工应坐幕中。(4)台上助手应穿素色一律的衣服。”“芥川又说,他觉得中国作家享有的自由,比日本人得的自由大得多。他很羡慕。……芥川说,他曾经编一篇小说,写古代一个好色的天皇把女子驮在背上,这本书竟不能出版。”
走笔至此,暂且打住。芥川龙之介与胡适的往来,颇值玩味。中日两国的“相互不理解”,哪里是今天才有的!(2024年4月30日写于东京“乐丰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