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同音心相依 长篇报告文学《新声》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4月29日,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承办的长篇报告文学《新声》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功举办。
图片
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以及彭学明、徐剑、梁鸿鹰、石一宁、潘凯雄、陈亚军、胡平、刘琼、刘颋、丁晓原、杨玉梅、季亚娅、刘大先、赵智、张子影等与会研讨。
《新声》是首部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报告文学作品。作品以桂黔交界乌英苗寨妇女梁足英的口吻,讲述了乌英夜校班以新编苗歌、古诗词苗语新绎等创意方式帮助苗族妇女学习普通话的感人故事。在几年时间内,乌英妇女从不会说普通话到能进行日常交流,再到会用诗歌表达生活,终于发出了自己的新声,与外界交流的意愿、能力明显提升,同时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增强了振兴乡村的能力和信心。与此同时,驻村干部向当地群众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提高了向基层宣讲政策和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干部与群众间用普通话和民族语言沟通交流顺畅和谐的氛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
图片
研讨会上,专家高度赞扬了《新声》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作品题材独特,乌英苗寨妇女学普通话学知识,驻村干部学苗语,双向奔赴,展示了新时代党员干部和群众同频、同声、同步、同心,共同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发出了时代的新声。在写作上创新性地运用小说笔法,贴着人物写,有情感有温度,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表示,《新声》选择了一个特别新的角度,切口非常小,却打通了大大的世界。一个个故事非常生动,并且非常有骨有血肉。这部作品是报告文学的一股清流,特别有匠心,但是没有匠气。乌英苗寨的父老乡亲学和驻村干部双向奔赴,展示了新时代党员干部和群众同频、同声、同步、同心,共同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发出了时代的新声,是这部作品的意义和独特性所在。
本书作者杨仕芳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悟,他在乌英妇女们身上不仅看到了她们与生俱来的纯粹高贵的良善,也看到了这个时代在她们身上折射出来的光泽,还看到了当下乡村妇女生命的觉醒,看到了当下中国乡村的复苏与重生的群像,在写法上努力寻找报告文学的报告之外文学的可能性。(中国日报社广西记者站 石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