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平平”38岁生日背后 :一个从灭绝到重生的故事

图片
平平过38岁生日当天 图源:北京动物园 毛宇
封面新闻记者 车家竹
2024年4月9日一早,北京动物园的饲养员毛宇就张罗着给朱鹮“平平”过38岁生日。“平平”笼舍的墙壁上出现了一个浅橘色的“38”字样,“生日快乐”几个字也被贴在墙上。
“平平”迎来自己38岁的生日,同时也刷新了世界鹮类人工饲养最长寿纪录。
身子还算硬朗的“百岁寿星”
朱鹮有鸟中“东方宝石”之称,以其稀少的数量和美丽的形态闻名于世,是亚洲地区特有的珍贵涉禽。
如果将“平平”的年龄换算成人类年龄,已经超过100岁。此前,世界鹮类人工饲养最长寿保持纪录是日本36岁朱鹮“金”,已于2003年去世。
当谈及“平平”的近况时,饲养员毛宇介绍道:“‘平平’最近的生活状况良好,每天生活规律稳定,饮食、休息和活动也都一如往常。其实‘平平’已经步入老年,就像我们人类的老年阶段体力一样。相比以前,它现在视力有所下降,但总体而言还算硬朗。”
毛宇印象最深的还是“平平”在35岁时的一次感冒。那年入冬时,饲养员观察到“平平”在走动时呼吸频率异常,每走几步,就会张嘴喘息,于是立刻联系兽医。经过采样和化验后,诊断发现“平平”有肺炎的征兆。在后来的治疗过程中,饲养员将药拌在“平平”日常食用的食物中。给药大概一周之后,“平平”终于康复了。
朱鹮是一种非常“神经质”的鸟类,极易受到惊吓并且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就算在“平平”生日破纪录的这天,也过得非常简单。
很多人好奇,“平平”这位百岁老寿星的长寿“秘诀”是什么?
“之前没有朱鹮能活到这个年纪,所以在饲养的过程中也是通过不断观察它的老年表现,从而为它准备符合年龄和体质的生活设施、环境,也包括园区内的兽医和技术人员。在‘平平’34岁以前,虽然它的飞翔能力和活动能力都非常强,飞行高度较高,但是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它的视力在不断下降。于是我们根据‘平平’现阶段身体状况,将它活动范围内的栖架由原来的2米改为30厘米。”毛宇解释道。
为了提高“平平”的身体素质,毛宇在它的“老年餐”中也花了不少心思:“平平”所用的食物,除了其他朱鹮常吃的泥鳅、牛肉条和面包虫,还增加了牛心和剥了壳的虾仁,便于“平平”消化吸收。由此可见,在老年朱鹮饲养护理中,每个环节都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
图片
△平平生日当天食用饲养员准备的食物 图源:北京动物园毛宇
中国第一个朱鹮人工种群
“平平”1986年出生于陕西洋县,这里正是朱鹮的“重现地”,1986年5月来到北京动物园。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迅速改变,朱鹮的数量自19世纪后逐渐减少,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环境破坏,加之食物资源缺乏、人为捕杀、缺乏营巢树木以及栖息湿地面积缩小等原因,朱鹮的数量急剧下降。
1978年,中国开启了为期3年的寻鹮征程。1981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带领朱鹮调查小组翻山越岭,终于在陕西洋县八里关乡姚家沟村及附近的金家河村发现了当时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当时,7只朱鹮中的一对亲鸟哺育了3只雏鸟,其中1只弱雏坠巢,救护至北京动物园人工哺育,名为“华华”。毛宇回忆,当时“华华”的状况非常差,身体非常瘦弱,由于当时发现地没有保护雏鸟的能力,因此将它送至北京动物园。自此,北京动物园在1981年-1988年间将野外救护的6只幼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朱鹮人工种群,同时这也是朱鹮首次异地保护成功的案例。
1992年,世界首次人工孵化、育幼成活3只朱鹮雏鸟,它们是“平平”和另一只朱鹮“青青”的后代。“平平”和“青青”作为配偶,一共繁育了27只朱鹮。
在北京动物园西部,有条大约宽三四米的河。站在河旁边就能看见对岸的朱鹮。这些朱鹮没有对外展出,但当它们高飞时,附近游客仍有机会看到它们粉红色的翅膀。
一个从灭绝到重生的故事
从姚家沟开始,朱鹮用了40年的时间,经历了一个从灭绝到重生的故事。
经过专家团队近40年的努力,如今中国朱鹮总数已经超过万只。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日本和韩国也相继建立起了朱鹮人工种群。随着种群日渐壮大,朱鹮许多有趣的自然行为也渐渐恢复。集群营巢、季节性迁徙,这些自然行为曾经受限于种群规模和其他外在因素,未能完全展现,如今慢慢得以恢复。陕西洋县也俨然已成为鸟儿的乐土。朱鹮常以水田中的青蛙、昆虫、鱼虾、螃蟹等为食。春夏之交时,经常能看到人们在水田里耕作时,几只朱鹮跟在不远处,蹦蹦跳跳地找泥鳅吃。
有趣的是,在“平平”38岁生日当天,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中心今年人工孵化的首只朱鹮顺利诞生。这一老一少的“隔空”相聚,仿佛也在诉说着朱鹮从灭绝到重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