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We来】上下求索,这个团队为四川旧石器考古“填补空白”

编者按:
青春是什么模样?
青春,是在“千磨万击还坚劲”中勇担使命。锦屏大设施Ⅱ标项目团支部历经上百次反复试验,打造了世界最深智能工地;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焊接分厂焊工秦建在近20年的磨练中,攻克焊接难点打破国外公司垄断。
青春,是在“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无畏向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濛溪河遗址考古队在与洪水的不断搏斗中,探寻5万年前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路;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研制团队在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头挑战极限,续写人类未来宇宙观的“拉索”辉煌。
青春,是在“喜看稻菽千重浪”中耕耘希望。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粮作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鄢圣敏畅通农业科技送达田野的“最后一公里”,将一粒粒好种子转为端牢饭碗的力量;遂宁市大英县隆盛镇土门垭村党总支书记彭俊松担当返乡创业青年“领头羊”,打开了强村富民的“幸福门”。
“青春,We来!”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挺膺担当的他们,展示了青春最本真的模样。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四川新闻网聚焦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第27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的获奖代表,分享他们生于盛世、不负盛世的青春华章。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4月30日讯(记者 陈淋 摄影报道)“昨晚上,我们又熬了一个大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濛溪河遗址考古队队长郑喆轩说。4月28日晚,一场大风降雨突如其来,可忙坏了资阳濛溪河遗址现场的考古队员。他们连夜抢险排险,保护遗址免受洪水侵袭,直到次日凌晨2点多才休息。
这样的熬夜抢险,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时常发生。由于遗址的文化遗存就埋在濛溪河平水位以下,一下雨就要被淹。因此,整个遗址的发掘过程也是一个抗洪的过程。正如郑喆轩所说:“一定程度上,我们和5万年前的祖先一样,在和洪水的不断搏斗中,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以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进化发展之路。”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这支年轻的考古队伍,荣获第27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4月29日下午,郑喆轩代表团队走上“We来——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的舞台,向大家分享团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上下求索的故事。
图片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濛溪河遗址考古队队长郑喆轩现场分享青春故事
尽管熬了一个大夜后倍感疲惫,但当讲起自己热爱的考古工作时,郑喆轩立马精神饱满。一如他在考古发掘现场,与历史对话时一般。
与濛溪河遗址的相遇,也是源于一场洪水。2021年9月初,洪水冲垮了资阳濛溪河上游的一个水坝以及旁边的河堤,一些乌木和动物化石由此暴露出来。刚从海拔3700多米的皮洛遗址回来的郑喆轩,带着团队成员立即奔赴现场。深一脚浅一脚,他们踩着洪水和的烂泥滩前行。一直走到河滩尽头,终于发现了石器和地层。“后来确定这就是一处人类生存过的遗址。”在为这场重大发现兴奋过后,郑喆轩才发现,那双只穿了两天的新鞋,不知什么时候被泥滩中的不明物体割开了大口子,而不得已宣告报废。他打趣地说道:“某种意义上,濛溪河可以说是一双鞋换来的遗址。”
图片
濛溪河遗址发现时考古调查现场
在这里,团队发现了一颗来自5万年前的核桃。郑喆轩晒出这颗核桃的照片,“它看似普通,但实际上一点也不普通。这是目前全世界最早的在人类遗址中发现的核桃。”考古队推测,这很可能代表着人类最早开始利用核桃的历史。
不止是核桃,在濛溪河遗址遗址,考古队还发现了葡萄、橡子等一系列大家耳熟能详的可食用植物,以及极为丰富的石器、动物化石。“将改写我们的远古祖先关于动植物利用等思维、技术和行为能力演化的历史,具有世界性重要意义。”郑喆轩说道。
这些年来,这支团队在天府大地上持续探索:他们在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川西高原上攀登,在荆棘丛生的四川盆地内穿梭,在沟壑纵横的川东丘陵中寻觅,在错综复杂的川南洞穴中探索,用脚步追寻古人类的足迹,丈量着川内的每一寸土地,也不断地打破过去的认识。从300多米的盆地到4300多米的冰原,他们发现了200余处旧石器遗址点。这些考古发掘填补了许多区域空白,改写了四川乃至中国的远古历史。
图片
团队成员在川西高原考古调查
郑喆轩说,“这些新发现验证了四川、中国的先民乃至人类本身的伟大探索精神,再现了先祖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勤劳智慧,显示出中华文明久远厚重的文化基因早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萌芽,根脉深长。”
荣获四川青年最高荣誉,团队成员们表示,作为新一代的青年考古人,将用更加饱满的热情去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以厚植文化根基,坚定文化自信,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熠熠生辉,奋力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巴蜀新篇章。
濛溪河遗址的考古发掘仍在继续。这支团队将继续把青春华章书写在这条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道路上。
(部分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