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称谓泛化没什么大不了的丨时评

老师这个称谓,早已经走出校门,变成了“万金油”式的称谓。见人就叫“老师”,是常见的现象。最近,央视网在微博发起了一个“你会经常用‘老师’称呼别人吗?”的投票,有十万人参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选择“不会”和“不太会”的比例高达67%,但仍有三分之一的人会经常称别人老师。
有一些网友义愤填膺地指责,这是对老师这个称呼庸俗化的使用。本人身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名货真价实的老师,自然天天都被人称为老师,反而觉得,对此事不必过于较真,以平常心看待就好了。
首先我觉得从使用的现实情况来看,不管在学校还是在校外,老师始终是一种尊称,对老师的称呼固然有一些泛化,但其内涵还是体现了尊重,这一点跟传统意义上的老师的内涵并无二致。而不像一些传统的表达尊重的称谓,现在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是反转,诸如“小姐”一类的。作为老师,谢天谢地,我还是乐见其成的。
图片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老师,非孔子莫属,被尊称为万世师表。他本人对老师这个称号的态度,也是非常通达的。他讲了一句很著名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就是说,只要对方比我有一点点长处,就可以称他为老师。孔子他老人家本人就拜过很多人为师,正如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其实也非常符合今天老师称谓的应用场景,称别人为老师,就意味着他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是一种尊重,对自身来讲,也是一种谦虚,一种姿态。
从现实来看,老师这个称谓的泛化,还确实是因为能够解决诸多社交场合的尴尬。在社交场合,给社交对象加以尊称,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西方人以性别为依据,称为先生、太太、小姐,确实很方便。但这毕竟是舶来品,国内接受程度不高。国人还是习惯以职业职位作为尊称,诸如某长、某总、某主任、某经理等,但是有的时候使用以上这些称谓也不方便,这又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社交对象没有这些职位,二是你不知道他有没有这些职位,在这种情况下,称老师,就显得合适,体现出了尊重,双方都避免了尴尬。既然老师这个称谓能够帮助到这么多人,所以我们对这种现象,态度不妨包容一点。
当然了,作为职业的老师和作为社交场合的老师,还是有很多不同的。作为职业老师,老师这个称号不仅代表着一种尊重,而且更是一种期待、一种要求,诸如“传道授业解惑”,诸如恪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所以从事教师职业的人,要感受到这个称谓的分量,所言所思所行都要对得起这个称号。而那些在社交场合被尊称为老师的人,是不是也能够在这方面向职业教师靠拢一下?(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文/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