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乡村主理人王维:从乡村来,到乡村去|我们村的年轻人

封面新闻记者 贾娇
“我叫王维,是农村头的娃儿。”和老乡在一起,王维总是这样介绍自己。
与唐代诗人同名,今年34岁的王维大多数时间都在跟农业农村农民打交道。
作为内江市农业农村局农艺师,他致力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主要从事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的政策研究、制度落实和创新推广等工作,全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一项原则
“帮忙不添乱”
王维是四川南充人,2015年来到内江工作。曾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四川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个人”“内江市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图片
王维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受访者供图)
去年年初,内江市东兴区确定了在田家镇、富溪镇、东兴街道三个目标镇(街道)开始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挑选人才,成为这项工作的头等大事。在许多同事眼中,王维是“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简直是派驻下沉的不二人选。
与王维一道,内江市农业农村局派出了两名干部包联田家镇火花村、万年村,他们肩负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重任。
作为包联万年村的干部,初到该村的第一个月,王维就走访了近千户,为的是掌握村里的整体情况。
“起初谈及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部分村民并不愿意,觉得没必要。”王维明白,只有让群众亲眼看到改善前后人居环境的转变,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提升。
聚焦出行、居住环境、产业发展等,王维一件件梳理,确定了“以点带面,打造精品示范”的思路。“当时来到万年村,我给自己定的原则就是,帮忙不添乱,一定要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干实事。”王维说。
一些改变
“和美乡村入画来”
“我们这个番茄属于软果,皮薄肉嫩,吃起来口感细滑。”在蔬菜大棚里,说起自家的西红柿,熊红素一脸骄傲。她将刚从藤上摘下来的新鲜西红柿,轻轻掰开,细细沙沙的果肉呈现眼前。
图片
熊红素夫妻俩种植的番茄
2008年,熊红素的老公蒋华金遭遇了一场车祸,导致左脚落下残疾,无法弯曲,夫妻俩便决定回到家乡。经过长时间的养殖、种植摸索,2022年,夫妻俩在万年村6组成立了内江市东兴区金元种植家庭农场,目前建立了24个蔬菜大棚,主要种植“朱砂”大番茄和小番茄,辣椒、茄子等蔬菜,销往内江各大菜市。
寒来暑往,田间地头奔波,夫妻俩乐在其中。“但是今年番茄的产量还不够高。”这让蒋华金有些苦恼。
图片
农业专家李卓玺(左二)来到田间进行指导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王维帮其联系了农业专家李卓玺,来到田间进行指导。在大棚里走走看看,李卓玺随后给出了专业意见,让蒋华金夫妻俩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王维介绍,包联工作是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安排专家指导种植、协调资金支持项目建设等,都是他们的工作内容;解决农业园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和撂荒地整治等,也是包联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为田家镇较偏远的一个村庄,如今的万年村水泥道路四通八达,村民院落整洁,到处都有可喜的变化。来到万年村5组村民李淑芬家中,见村子一天比一天好,她逢人便夸。“家门前原本是条泥巴路,遇上下雨天出门,泥巴都要糊到小腿上。现在修了水泥路,一切都越来越好了。”
一个愿望
“让更多年轻人回到乡村”
采访中,说到村里的变化时王维总是难掩喜悦之情,而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能看到更多的年轻面孔活跃在乡村。
今年35岁的万年村副书记雷春就是其中一位。
图片
雷春(左一)正在和乡亲们交流紫皮大蒜种植情况
从外出打拼,到回乡和父亲一起种植紫皮大蒜,再到成为群众致富路上的“带头人”,雷春坦言在包联单位的帮助下,自己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从而得到了成长,她也渴望能用所学回报家乡。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振兴,雷春就是最好的证明。”王维说,乡村振兴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才华的用武之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参与进来。
目前万年村的农村面貌改善工作已进入巩固阶段,在包联万年村的这段日子里,王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想为村子和村民做的事情还很多。
在他看来,“刚开始到万年村肯定压力是很大的,但其实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尤其是当老百姓给了你正向的反馈后,就觉得自己在做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