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大梁、破难题、育新人,这个创新工作室真有“料”

原标题:挑大梁、破难题、育新人,这个创新工作室真有“料”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通讯员 晏芳
创新之路极具挑战,如何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如何在破解难题时勇毅前行?鄂城钢铁昌武创新工作室给予了答案。
图片
助力生产的“新引擎”
2023年以来,鄂城钢铁通过持续优化岗位创新体系,围绕“成果、平台、人才”深入推进全员岗位创新活动制定《创新工作室规范化建设指南》,开展“五比”劳动竞赛,推进创新工作室在攻关、培育、成果、创效、共建等五个方面全面发展,不断激发员工价值创造内生动力。
昌武工作室2014年成立,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主,工作室重点围绕降本增效、技术改革与革新、安全生产为主题,多次组织开展技术攻关、管理创新、科学研究、人才培训等活动,不断激活职工创造活力,及时解决了一个个生产中的“痛点”“难点”,产出的一系列创新实践成果并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培育了一个技术素质过硬、工作作风扎实的团队。
“创新课题皆来源于生产,成果服务于生产,甚至引领生产,这也是我们创新的目的所在。”工作室技术领头人张志刚介绍,工作室的其中一项专利“一种出铁过程中防止铁水落地的控制系统”,就是针对炉前出铁过程中因牵引设备升级而研制的一套安全连锁控制系统,从而杜绝了因新工艺特性引发误操作使铁水落地的可能,在缩短作业时长、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保障了牵引对罐人员在高危场所作业的安全。
工作室里,这样的创新成果还有很多很多。近年来共获得创新成果奖10多项,金银好点子奖4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申报发明型专利1项,创造效益达到八百余万元。亮眼的成绩,让工作室真正成为了服务生产,引领生产的“新引擎”。
痛点难点的“攻关站”
工作室针对生产的“疑难杂症”,总能提供“会诊帮扶”,真正打造炼铁生产现场痛点、难点的“攻关站”
2022年,炉前自动化设备投运后,泥炮和开口机的编码器定位电缆被高炉铁口喷溅铁水烧损的情况时有发生,增加了因线路短路进而烧坏模块的风险,造成“远程一键式开、堵口”功能无法实现。
针对该瓶颈问题,工作室创新团队成员组织不断研究,大胆采用炉前编码定位电缆延长使用寿命。团队整日整夜沉在现场,不断对炉前编码定位电缆进行设计,完善、试验 ,最终克服了关键技术难题,这项技术使发生铁水喷溅烧损设备的事件从以前的平均2次/月减少到每0次/月,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了人员在危险区域的暴露,实现智慧生产。
“这些攻关,实实在在解决了生产难题。”一个个被大家称为痛点、难点的生产顽疾被昌武创新工作室逐一攻破后,生产人员纷纷由衷地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近年来,工作室已经为生产经营一线解决了疑难故障杂症30余项,为生产经营稳定顺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匠育苗的“练兵场”
高速度、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撑。昌武创新工作室不仅承担着技术创新、攻关创效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把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团队的重点目标.
作为技术领头人的张志刚主动扛起了传承工匠精神之责。他建立“传帮带”师徒制,结合青年徒弟的工作经验和学习情况,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培训计划,鼓励青年职工积极参与工作室的各项创新攻关、技术比武等活动,对他们进行论文和专利孵化指导,培养青工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张志刚也被湖北省总工会授予“优秀带徒名师”荣誉称号。
“工作室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有了师傅们的指导,我在技术精进的道路上有了清晰的方向,更有信心和动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努力成为推动公司智慧创新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自动化车间的青工邓宇激动地说。
在工作室的指导下,2022年,他完成了论文《浅析炼铁炉前自动化定位模块隔离方法的实现》,工作室浓厚的学习氛围极大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同时,工作室以创新为载体,选派成员前往兄弟单位开展技术培训和创新交流,把经验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昌武创新工作室,仿佛是一面旗、一股劲、一座灯塔,引领更多的“他”变成更好的“他们”。
昌武创新工作室正锲而不舍地把一粒粒创新的种子洒向鄂钢这片沃土,持续不断地传递着清新蓬勃的生命力。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