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推荐他,建议他到组织部多走动多汇报,他没有那样做,呼声很高也没晋升

杨华 |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普通干部选聘岗位,这种选聘机制作为一种人事安排机制,是党委书记人事权的重要体现。乡镇党委书记通过机制创新,使其在缺乏人事建议权的情况下,能够将普通干部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内在工作动力。
普通干部跨单位流动
笔者在 M 县 H 镇调查时,发现 H 镇领导干部向外流动频繁:从主要领导来说,五年换了三任党委书记,其他班子成员在两三年内基本上也会更换一遍。乡镇中层与普通干部两三年时间有四十多人向外流动,加上流出的班子成员,达到了全镇在编人数的一半。
中层和普通干部向外流动的方式主要是借调(现改称"跟班学习"),工作单位、岗位变化了,但级别并没有提升。借调主要是借调到县城的委办局和 M 县南部工业乡镇,借调委办局上班离家近、工作相对轻松,借调南部乡镇收入高、离县城近。借调一段时间,再将关系转到借调单位,还能增加晋升空间。
与班子成员更换快、普通(中层、一般)干部外流频繁相对应的是,普通干部向副科级干部晋升的概率并不高。这次换届才有两人晋升副科级,到其他乡镇任副职。在此之前,较少有中层直接在本镇升任副职的现象,多数是在本镇工作过,调到其他单位再提。
如果说,不同地方班子成员更换有快有慢还好理解的话,那么一般乡镇的情况是,中层及普通干部基本上流动不了。而 H 镇却大量流动,里面肯定有"蹊跷"。
人事建议权的限度
在许多中西部乡镇,鉴于乡镇在完成上级任务时压力增大,县里给予了乡镇党委书记更大的人事建议权。一方面,党委书记推荐的中层晋升副职名单,县组织部门即便不照单全收,也会两三人中通过一两人,这样就使得党委书记在中层、普通干部中有威信,加强了党委书记对他们的组织动员。另一方面,党委 配备班子、评价班子成员的权力增大,组织部门在配备乡镇班子成员时会征询党委书记的意见,党委书记推荐的人选组织部门也会给予更多考虑。党委书记对班子成员的评价在他们被提拔重用中的权重变大,这样党委书记就可以更好地团结和动员班子成员干事创业。
然而在 H 镇,党委书记的建议权却并不凸显,甚至党委书记看中并极力推荐的中层正职也上不了副科。笔者调查的老资格中层领导方主任,是某重点大学毕业的高才生,转业到 H 镇,在多个中层正职岗位干过,有能力、有情怀,工作扎实,群众基础好,领导喜欢。换届时,上一任书记一面不遗余力向上推荐他,一面建议他到组织部多走动、多汇报。但是,方主任因为性格原因没有这样做,于是即便他呼声很高,党委书记做了很多工作,他依然没有成功晋升。他已经有了多次这样的经历,早已做好了一辈子待在镇上的准备。
在 M 县,像 H 镇这样党委书记人事建议权相对其他地方较小的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 M 县财力雄厚,不仅给乡镇工作人员开得起高工资,还能够给予非工业乡镇大量转移支付及项目资源。这样,乡镇工作人员推动工作的积极性不一定来源于晋升,乡镇党委书记也不需要通过晋升流动来调动下面人员的积极性。高额工资、财政自主本身就蕴含着较大的激励。既然不需要党委书记的人事调动,工作人员就能够将工作干好,上级组织部门也就无须给予党委书记更多人事建议权。而普通中西部县乡,乡镇党委书记要完成上级任务、要出政绩,就需要调动人来干活,他的干部推荐权就很重要。
二是 M 县各部门都很有钱,每个部门、科室都有大量的项目资金,它们掌握项目分配权,通过项目与乡镇(村组)建立支配关系。南部乡镇是工业重镇、财税大镇,乡镇班子成员、中层都有较大的资源分配权力。如此, M 县各科局领导乡镇的副职以上岗位都是极其重要的岗位,也就是有权力、有资源的岗位,决定谁来充任这些岗位的权力是重要权力。组织部门掌握全县科级干部的任免权,它自然不想这些权力旁落他人,或赋予乡镇党委书记。它牢牢掌握科级干部的决定权,就可以形成对这些干部的支配。这就是为什么在方主任谋求晋升的过程中,党委记还要他去组织部走动的缘故。
如此,乡镇党委书记的人事建议权就很小,他也就无法构建与副职、中层正职的人事支配关系,副职、中层正职干部在晋升流动、提拔重用上就不会走"党委书记的路子",而是走组织部门的"上层路线"。乡镇最需要调动的人,党委书记在人事上无法形成支配,这是乡镇人事权的最大限度所在。
人事上的"八仙过海"
H 镇是明星乡镇,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能在该乡镇任职是领导干部很漂亮的履历。因此,这里的班子成员都有较好的政治前途,他们要么被提拔、要么受重用。但是, H 镇是农业乡镇,基础设施、环境都已相对完善,农业、旅游都难有新起色,也是就说,在 H 镇很难创造亮眼的政绩。那么,既然调到 H 镇工作是漂亮的履历,而在 H 镇又不能创造政绩,那么,到 H 镇来的领导干部主要是"镀金",来了一两年就要走人到更高级别或更重要的岗位。所以, H 镇的主要干部及班子副职任职时间都不长。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由于 H 镇的班子成员都有较好的政治前途,所以,充任班子成员的就多是从科局、其他乡镇空降过来的干部,而不会是本乡镇上来的中层正职。 H 镇班子成员的前途高度确定,这些岗位成为全县的香饽饽,县里科级干部都盯着,组织部门紧握权力。空降本身挤压了乡镇党委书记的人事建议权,使乡镇党委书记无法从本乡镇中层遴选补缺,进而也就使得本乡镇中层及以下干部向上流动的空间缩小。空降副职各有"神通",在人事上不依赖于和不束缚于乡镇党委书记;加之,乡镇党委书记无力将干部推出去。因此,乡镇普通干部在本镇待着也就晋升困难。
于是,很多中层及一般干部,就以借调或跟班学习的形式先调到有资源、晋升机会多的单位,等在乡镇服务五年期限到了后再正式转关系。无法借调走的年轻公务员、事业编,就通过考公务员走掉。即便是从本镇晋升上去的,走的也是党委书记之外的路子。那些没有调动的本地人、通过招考(转业)进来又没有考走的外地人则被留了下来,成为 H 镇的"老乡镇"。45岁的方主任就是典型的外地人"老乡镇"。
人事权的突破
既然乡镇党委书记对中层干部晋升副科的人事权较小,那么,他如何调动这些留下来的干部的积极性?乡镇中层干部是乡镇宝贵的财富,他们在乡镇待的时间长,工作经验丰富。他们被调动起来,乡镇就活了。乡镇党委书记除了人事建议权外,还有任免中层、调整干部分工的人事决定权。在 H 镇,就是通过普通干部选岗和中层竞岗的选聘机制,将中层和普通干部调动起来。
在乡镇换届完成后,乡镇会组织岗位竞选大会,将各个岗位、职位摆出来竞选。想竞聘中层副职、正职的工作人员,无论是否担任过中层职务,都可以报名、上台演说,然后全镇干部投票,票数多的当选,同一职务票数相同的由班子成员定夺。中层竞聘机制从以下四个方面调动起了中层干部的积极性:
一是岗位是主动竞聘的,非领导安排的,再苦的果子也要吃下去。这就使得占据中层岗位的干部必须让自己适应岗位工作,在岗位上做出成绩,这既关系到面子问题,也是自我证明的需要。就像长辈不满意的自由恋爱婚姻,婚后要经营好家庭生活才能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二是竞聘上岗使人岗、人事匹配度高。中层干部做自己喜欢、适合自己或挑战自我的事情,使做工作本身就带有激励效应。
三是自己所选更容易当作分内的事情。中层会对工作生发出内在的责任感,将工作当作自己的事情,而不只是完成领导、上级交办的任务,工作中会更有积极性、主动性。
四是中层是被选举出来的,表明中层获得了全镇领导干部的认可,这既是荣耀,也是责任,因而中层有动力、压力将工作干好。
普通干部选聘岗位也是上述道理,在选的过程中已经"挑三拣四"过了,工作中就不能再"挑三拣四"了、不能再抱怨了。
这种选聘机制作为一种人事安排机制,是党委书记人事权的重要体现。乡镇党委书记通过机制创新,使其在缺乏人事建权的情况下,能够将普通干部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内在工作动力。
人事建议权与决定权是两种不同的人事权。乡镇党委书记在争取建议权的同时,应该更多地通过决定权寻求人事突破和创新,使人岗、人事、人人匹配度更高,内在地激励乡镇干部。
选自 杨华著《县乡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