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将成绩单变成报告书

近日,部分高校把学生成绩单寄给家长引发广泛讨论。赞成者认为,一些大学生沉迷手机和游戏不能自拔,导致思想涣散,学业荒废,学校给家长寄送考试成绩单更多是迫于无奈,是希望通过加强家校共育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帮扶,引导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反对者认为,大学生已是成年人,考试成绩属于个人隐私,只有本人和授权人才能查看,学校应当尊重学生隐私。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寄送成绩单”事件当然也不例外。从“我为你好”“家长也有知情权”“投资人看业绩”“压力能产生动力”等观点看,一些高校向家长寄送考试成绩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必要性。而“按兵不动”的高校,一方面担心“寄送成绩单”会引发舆情,一方面认为既然已有教务管理系统可查明细,大可不必多此一举。但也不排除部分高校根本没有家校沟通意识,认为即使学生因学业不合格而不能毕业,也应由学生自己承担后果。
众说纷纭之下,撇开应该与否不论,暂搁合理与否不谈,我们更应从把好事办好的角度讨论怎样改革方略、完善措施,以使善良的初衷不致中途夭折,美好的愿望不会引起误会和风波。
在这类事件中,主要利益相关方是学生和家长。作为家长,无疑希望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而现实中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向父母汇报学习成绩,甚至拒绝父母的咨询和查询,因此家长对学校寄送成绩单的做法举双手赞成;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成绩优异者大多不会反对学校将自己的成绩通报给父母,他们会因父母收到“官方”信息而取悦于父母,所以不介意个人隐私是否被侵犯。相比之下,持反对意见的往往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害怕被父母知道实情后自己“没面子”、压力大。现实中,一些学生利用时间差、信息差设法阻止学校把考试成绩单“包邮到家”,大都出于此因。
由上分析,高校显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以让支持者获得点赞的信心,让诟病者不再心存忧虑,比如将“考试成绩单”变成“学习报告书”。
毋庸置疑,考试成绩单一直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分数也成为评判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依据。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传统教育评价体系已发生改变。202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显然,只向家长寄送学生考试成绩单,不仅不能对学生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且容易引发学生反感。考试成绩往往只展示了学生在某一科目上的“终极”分数,并不包含学生在课外活动、团队协作、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表现。如果将这些内容集中整理成个性化的“学习报告书”,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建设性的学习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建议,应该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可见,向家长通报孩子学习成绩是否可行并不取决于邮寄的形式,而在于反映的内容是否科学和全面,在于是否站在助力学生进步、成长的角度给出有价值的建议。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高校不能止步于单一邮寄成绩单这一途径,而应尝试更加多元的沟通方式,通过广泛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向家长传递孩子的课业、生活、心理等情况,互通信息,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01日第3版 
作者:王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