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东馆《书象》展,从艺术的角度勾勒出书籍的万千气象

由上海图书馆主办的《书象》展,于5月1日至6月10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2号展厅举办。这是一场将书籍与艺术相结合的展览,参展艺术家们把书籍作为创作媒介,将书籍的观念和内在逻辑转化为图像、摄影、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策展人孙净认为,书籍艺术是艺术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次展览分为“书之图像”“珍本集美”“印物之用”三个版块,从绘画图像、文字、插图、雕版、版本、装帧艺术、印刷 技术、书籍收藏等方面去探讨书籍的艺术之美,在书籍和艺术重叠的当代语境中撷取书籍艺术的片羽吉光,勾勒出书籍的万千气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览中最珍贵的一本书当属1896年出版的《乔叟集》。这是英国艺术家威廉·莫里斯耗时4年的宏幅巨制,文字采用乔叟体兼带特洛伊体,并附有前拉斐尔派成员爱德华·伯恩·琼斯绘制的木刻版画,限量425本,每本重达6.5公斤。此书是在世界印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籍之一,也是首次在国内公开展出。
同时展出的还有一批珍贵的西文古籍,时间跨度从1846年至1950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书之图像”版块展出了一批艺术家笔下的书。艺术家彭剑的作品《山内山》将书本、魔方、积木等借鉴中国传统界画和几何色块的方式进行堆叠,使其脱离了原来的本义,呈现出传统山水般错落有致的艺术美感。
图片
金宇澄作为小说家,他对于书的理解更具有独特视角。在水彩画《冬》里,金宇澄画了一个很小的小孩乘着大鸟,画面中心是一本同样乘在大鸟身上的《鲁迅全集》。他自述道:“那个时代没有书刊,唯有《鲁迅全集》可以看,我的文学启蒙是从《鲁迅全集》开始的,家里只有这套书。”
图片
图片
杨北辰的《誊刻古籍》系列看上去像一本本装帧古雅的西文古籍,但实际上却是艺术家用木头雕刻成的“不能看的古籍”,在这里,书籍具有的文字信息功能被悬置,成了一座座微型的“文化纪念碑”。
图片
图片
图片
邵仄炯、邵刚的《观书有感》,由28片屏幕电子纸组成的墨水屏,不间断地呈现出以朱熹《观书有感》为主要内容的书法、雕版、水墨作品,将艺术与科技结合,丰富了观众的视觉体验。
图片
图片
展览涉及25位艺术家,50多件作品,更有东西方传统印刷、装帧方式的呈现,以及装帧工具、工艺的展示,展览视角新颖独特,定能加深你对于书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