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听生”到“大国工匠” 海南这个“80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很能打

人民网海口5月1日电 近日,随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名单的公布,来自中海化学富岛公司海油建滔(以下简称“海油建滔”)的技术骨干钟国强再次成为身边工友眼中那颗“最亮的星星”。
图片
钟国强在颁奖现场。中海化学富岛公司供图
“虽然看上去斯斯文文,骨子里却透着一种跟困难较真、不把问题琢磨透彻决不罢休的韧劲。”熟悉钟国强的人总是这样评价他。
或许正是因为这股韧劲,这个“80后”的年轻人,从毕业后来到位于海南省东方市的海油建滔工作开始,就扎根在一线,一干就是17年。并凭着一股子“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拼劲,攻克技术难题100多项,硬是从一个班组“旁听生”成长为了一名特别能打的“大国工匠”。
图片
钟国强。受访者供图
喜欢坐“冷板凳”的 “旁听生”成了“尖子生”
俗话说“千锤百炼始成钢”,一名能担重任的工匠,往往要经历漫长的成长期。钟国强至今还记得,刚进入公司时,他被分配到大家公认为“最难懂、最难学、最难操作”的压缩岗位。
为了尽快掌握操作技能,钟国强天天“泡”在车间里,细细琢磨装置的每一个操作环节。班内学习的时间不够,他就利用轮休时间到其他班组“旁听”,认真地把一点一滴生产细节记在本子上。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满满当当地写了十多本笔记。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自我加压让他从一个“小白”成长为压缩岗位的“顶梁柱”,而他“旁听生”的名号也就此落了下来。
但钟国强并不满足于此,“在我们这个行业,许多人在一个岗位上一待就是一辈子,我就喜欢坐‘冷板凳’”。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为了掌握更多技能,钟国强也渐渐变成了“痴人”,自己手里的活干完了,一有时间就去其他岗位“旁听”,听多了,感觉自己掌握得差不多了,他就主动提出“让我试一下”,“旁听生”就这样逐渐成了班里的“尖子生”。
图片
钟国强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2012年的一天,钟国强正在值夜班,工厂主控室里的灯突然开始不停闪烁,一连串的警报声响起。这一突发情况,让大家慌了神。工作人员排查发现是6KV的供电线路出故障了。这意味着由6KV电机驱动的仪表空气将被迫停机并触发装置停车联锁。
“钟班长,直接把装置停了吧?”班组人员问钟国强。
一般情况下,一旦发生断电,常规的处理方法是按程序停下装置,然而也有例外。
“现场人员保住仪表空气压力,主控立刻减负荷,稳住蒸汽压力。”钟国强定了定神,认真查看了系统上的各项指标和其余装置的运行情况,果断下达了命令。多年的经验告诉钟国强,短时间内可以稳住装置,然而这个操作就好比让一辆高速行驶的动车在几秒钟之内停下来,还不能让任何乘客受伤或有明显不适,难度可想而知,而操作不当带来的后果也无法想象。
眼看着蒸汽压力一点点地在下降,几乎接近停车要求的极限。钟国强一边调整着系统参数,一边手放在紧急停车按钮的台子上,时刻准备着停下装置。
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电来了! 装置不用停了!在钟国强和班组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他们成功开创了公司停电不停装置的先河,为企业节省费用近300万元。
17年里,钟国强带领班组员工处理组份波动138次,紧急减负荷40次,避免了12次装置停车,每次都是在分秒必争的情况下成功化险为夷,挽回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他还总结出21项应急处理“三板斧”操作方法,成为提升公司员工应急处理能力的制胜“法宝”。
2021年2月24日,钟国强所在的甲醇一期装置实现674天长周期运行,创造了全国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甲醇装置长周期运行新纪录。
图片
钟国强在工作中。苟卫玮摄
爱“啃硬骨头” 的“大国工匠”很能打
“我是一名技术人员,一线有什么技术难题,我就研究什么。”钟国强经常和工友说,有问题就一定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创新是寻找最优办法的关键。
2018年底,海油建滔引进的变压吸附提氢装置在运行过程中总是出现氢气流量大幅波动、吸附罐频繁切除的问题,一直达不到最优运行状态,且影响到了装置的稳定运行。
“氢气回收系统是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它是个黑匣子,我们看不到里面的构造。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波动,当时只有老外能解决。”钟国强回忆说,他们尝试与国外技术人员联系,但对方提出要支付昂贵的调试费用,且不保证一定能修好。
“我们难道真的不能碰这些洋设备吗?国外能做的,我们就不行吗?我偏偏不信这个邪!”钟国强暗中较起了劲,选择主动出击啃下这块硬骨头。
那些天,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了钟国强的全部世界,单单他画过的图纸就堆成了一片“小山”,记录的数据密密麻麻让人一眼望不到边……经多方论证、反复研讨,钟国强通过调整优化设备系数,不仅解决了这项难题,还让产品氢气流量增加,为公司创造了120万元的经济效益。
难题攻克后,钟国强长舒了一口气说,“我既然叫国强,我就是要让国家变强,外国人能做到,我们也一样能!”
17年来,钟国强总结出压缩机表冷器在线清洗等优秀操作法20余项,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创新成果获得2项公司科技进步奖,2项技术革新奖,19项职工创新创效奖,8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荣誉。同时,他先后将20余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转化运用,在行业期刊发表论文10篇。
此外,作为集团公司化工工艺工作室甲醇组负责人,钟国强带领技能优化小组,制定37项操作优化,推动开展降本增效78项,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共创造经济效益375.7万元。让工作室真正成为创新的“孵化器”,推广的“助推器”,产生了良好带动效应。正是他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和为国争气、敢于斗争的决心,让臻于至善、出类拔萃的“工匠精神”有了“家国底色”。
图片
钟国强在工作中。苟卫玮摄
“全国冠军”变身“领路人”再攀高峰
厚积薄发,破茧成蝶。得益于中海化学富岛公司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和机制,钟国强在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化工总控工比赛中,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取得个人赛金奖,这也是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这些年,钟国强还先后获得过“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海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海南省有突出贡献技师”“海油工匠”“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2022年被认定为“海南省高层次D类人才”。
“一个人成才,不算成功,带着大家共同进步,掌握更多先进技术,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才是成绩。”载誉归来的钟国强没有丝毫傲娇,而是继续沉下身子,奋战在一线。
“传承”永远是我们这个民族为之立命的根基所在,“出新”永远是我们这个国家焕发勃勃生机的动力之所求。作为曾经的登山者,钟国强化身成为攀登路上的领路人,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一直传承中国海油“传帮带”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徒弟做出好榜样。技术上,他和徒弟们分享经验,有求必应,时常带领徒弟深入现场讲解工艺流程,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解释工艺原理、分析产品质量控制和易发事故的处理方法。他还根据每个人的技术特点和自身条件,制定了详细的技能提升方案,以应急处理三板斧和优秀操作法为切入点,培养出技师19人,高级技师7人。
2021年,钟国强以指导教练的身份登上讲台,为参加技能大赛的选手提供辅导。作为全国石油化工行业技能大赛教练,他为中国海油先后培养出2名金奖、12名银奖、2名铜奖选手,其中2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12人获得省部级以上“技术能手”称号。
图片
钟国强在工作中。苟卫玮摄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海油建滔有关负责人说,弘扬工匠精神,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现实需要,没有劳模群体,难育大国工匠;没有大国工匠,难有大国重器。正是因为有像钟国强这样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他们用“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以“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擦亮了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本色,展现了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有了更多这样的 ‘国强’,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强盛!”(李学山 苟卫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