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为何有“悠车子”?清朝时,扁平头曾是满族的族群标志

“为什么北方人后脑勺是平的,南方人却是圆的?”
这个话题每隔几年就会在网上吵得火热。很多人误以为,这是南北汉族的内部差异。其实不然。
有一种说法,辛亥革命的时候,反清义军为了辨认混进武昌市民中的满族士兵,会去摸可疑人员的后脑勺:后脑勺扁平的就是满人,后脑勺圆润的就是汉人。民国时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一书就记载,“辛亥之役,摸脑骨以别满汉,以满人平直而汉人硬起也”。
满汉两族的后脑勺不一样,这在清代是公开的秘密。乾隆下令修订的《满洲源流考》中早就解释了原因:“国朝旧俗,儿生数月,置卧具,令儿仰寝具中,久而脑骨自平,头形似匾。”满族传统婴儿卧具“悠车子”,其实就是悬挂于高处如房梁上的木制摇篮。众多东北民族都有用它育儿的习俗。民间俗传的“东北八大怪”,其中“养活孩子吊起来”就是指悠车子。
过去东北山林茂密,野兽众多,为免大人外出劳作时狐狸、豺狼等野兽袭击屋内婴儿,就有了这高高吊起的摇篮。为了防止小孩睡觉时滚落摔伤,还常常用布带将孩子的腿脚胳膊捆起来,并相信这样能让婴儿不长罗圈腿,体格更健壮。婴儿被捆绑其中,只能仰卧不能翻身,悠车子底部又平坦而坚硬,很容易就睡扁了头。
聪明的代价
原来,满族的后脑勺也不是天生扁平的,竟然是因为“仰寝”而睡平的。可是人的颅骨何其坚硬,又怎么会仅仅因为仰卧就被睡得扁平?
其实,婴儿的头部不像成人般坚硬,包裹大脑的几块骨片间还留有很大缝隙,枕骨也比较纤薄柔软。如果长期采取仰卧姿势睡觉,枕骨就会偏离原先圆润的形态,慢慢变平。
新生儿的颅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类有着灵长类中比例最大的脑袋。这颗给予我们地球最高智商的大脑袋,分娩时却是个大难题。为了让人类产妇分娩时更顺利也更少痛苦,人类婴儿演化出了这软绵绵不闭合的颅骨,这也为大脑以后的发育预留了生长空间。
随着婴儿慢慢成长,骨片会逐渐增长变厚,到2岁左右骨片也最终闭合。不过在5岁之前,人的头骨仍然有一定可塑性,只要适当调整,被挤扁的后脑勺都还有机会复原。一旦继续长大,后脑勺的形状就只能发生一些微调,想要彻底恢复圆润不太可能。
从满汉到南北
满族入关后不再需要悠车子,但扁平头已经成为了满族的族群标志,更成为了一种审美:扁平的后脑勺会让面部更宽阔,在传统相面学中是有福气的长相。清代男性都要留辫子,满族认为扁平头扎辫子也更好看。
因此整个清代,满族仍然热衷于把孩子的头睡扁平,认为这样才美观。
伴随着近代的闯关东,“悠车子”也传入华北,扁平的后脑勺在北方汉族中开始普遍流行。而南方汉族因为接触满族的机会少,仍然以圆润的后脑勺为主。这才让现代人,有了南方人后脑勺圆、北方人后脑勺平的印象。
其实,这并不能说是南北差异:西北汉族很少有把后脑勺睡平的;而近代岭南一些大家族,却会让婴儿仰睡在平整的硬物上。但这是为了追求宽阔的脸庞,并不关心枕骨形状。随着现代育婴知识的普及,年轻父母也都不会把孩子后脑勺睡平了,这一地区差异很快就要消失了。
世界各地的怪脑壳
不独中国有把头睡扁的习俗,趁着婴儿头骨柔软未闭合,刻意改变颅骨形状,这在全球都有发现。
很多欧洲古代民族如日耳曼人、哥特人,都有捆扎婴儿头部让颅骨变瘦长的习俗。他们为何如此已经不得而知,但法国的图卢兹地区直到20世纪还在捆绑婴儿头部,据当地人说是为了保护婴儿的头。与之类似,非洲刚果的芒贝图人也喜欢把头部缠到细长,认为这是身份与智慧的象征。婴儿降生一个月时,头就会被布紧紧地裹起来,这样持续数年,直到头骨定型。古埃及壁画中的人物很多也有狭长的头部,埃及王室有近亲结婚的习俗,学者们怀疑瘦长颅骨原本是王室的天生畸形,被视为“贵族标志”才引起古埃及人普遍的模仿。
美洲的诸多土著族群,会让婴儿睡在一种特制的夹板床里。这种床由上下两块木板以及绳索组成,被绑在床上的婴儿动弹不得,头就处在木板的夹角之间。久而久之,木板会硬生生地把脑袋挤得变形。一种猜想认为,这或许和“玉米”崇拜有关。玉米是美洲人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美洲文明兴起的关键因素,玛雅人甚至相信自己是神用玉米造出来的。出于崇拜心理,人们选择把颅骨拉成近似柱状,以此接近玉米的形状;也有学者反对此说,认为独特的颅骨形状是族群识别的标志,就像满族的睡扁头,代表着一个人属于某个民族。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