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珊包饺子能破吉尼斯纪录,《穿过月亮的旅行》矫情了

这片不太行啊。
影片讲述1996年的纯爱故事,导演的目的也很明确,想书写一则关于“从前慢,一生只爱一个人”的爱情神话。
然而,这部看上去有些浪漫有些甜的电影,细品却很拧巴。
图片
比如张子枫饰演的林秀珊能得到意外的物质奖励和假期,是领导对她超强业务能力的嘉奖。
直属领导说她一小时能包1100个饺子。
作为一个有点包饺子经验的美食爱好者,我被震撼了。
这能成为世界级包饺子快手了。包饺子最快的吉尼斯纪录保持者,每小时也只有1066个。
图片
或许有人说,这是电影,不能当真。
即便是纯属虚构的电影,它也需要用真实细节来讲故事。况且聚焦的1996年,对生活细节的铺陈,比如公共电话,比如员工工资,比如火车票,这些走的依旧是现实主义的路子。
一小时能包1100个饺子,是林秀珊得到意外奖励的重要事件,这个数字很夸张,即便我们承认领导草包,不知道这个数据有多夸张,它都会连累林秀珊假期的真实性。
我不会向朋友推荐这部电影,因为它是一种虚假的浪漫主义。
图片
影片的高潮戏份,就是双向奔赴的两个人,来来回回折腾一天,却始终没有见面。
入夜后,他们终于通过公共电话联系到彼此(巧合事件),王锐提出方案,“要么我在原地等你。”
林秀珊拒绝了这个提议,理由是第二天还要上班,两人应该搭乘各自回去的火车,车在中途相会,两人就能趁此机会,看到对方。
乍一看,这很像森田芳光电影《春天情书》片尾处的浪漫一幕啊。
但我还是想说,没有十年脑血栓,想不出这么傻的建议。
因为他们完全记不耽误上班也能见面滚床单。
图片
影片交代王锐找林秀珊滚完床单睡一觉,凌晨三点再起床回去。林秀珊让王锐去小旅馆等她,两人月圆人也圆后,王锐像往常一样凌晨三点回广州就行。
或许有人说,王锐做的是建筑工人,没有睡好会很危险。
这不算问题,因为王锐完全可以在等林秀珊那段时间去补觉。影片有两人夜里啪啪到零点前的细节——到底是年轻,睡得少,恢复快。
《穿过月亮的旅行》的割裂就在于,它保留原著的内容,用喜剧口吻提到王锐和林秀珊是一对性生活需求很旺盛的小夫妻,然而,影片的最终落脚点却将它拍成了少男少女式的校园恋爱。
两人的工作身份和他们本身洋溢的精神气质,与其说是工地,不如说是学校。王锐和林秀珊与其说是善良的打工人,不如说是内心依旧纯洁正直的学生。
不是说打工人不能有学生气质,而是两个高中毕业就闯荡社会的人,有那么爱憎分明的学生气,创作者还是懒惰了。
图片
我总疑心导演做出这样的剧本,是想要让剧本和主演和谐共处,两位小主演都是有学生味的00后,她们本身的形象距离已婚男女还有差距。
原著小说里的王林是结婚五年的夫妻,在电影中是成家一两年的新婚夫妇。
最后,我很难给《穿过月亮的旅行》好评,不是因为我有原著粉滤镜。
我在早读群里分享过对原著《穿过月光的行板》的评价,我觉得这部小说就矫情。
这篇套用麦琪的礼物的设定,没打招呼的双向奔赴,变成了彼此错过。不喜欢这篇小说,是感觉状态是作者的强行浪漫。比如,王锐从哈尔滨到齐齐哈尔,又从齐齐哈尔到哈尔滨,再到齐齐哈尔,白天到了晚上,他依旧没见到妻子林秀姗,作者写王锐的心境。
王锐看着路面上杨树的影子,觉得它们就是一片静悄悄开放的花朵。一辆只载着几个乘客的公交车驶了过来,跟着一辆出租车也驶了过去。它们轧在路面的花朵上。王锐以为花会窒息,可当车过去后,路面上那花朵般的树影依然活泼生动,清晰可人。王锐想自己要是这影子中的一部分就好了,那样林秀珊就能天天从他身上走过。他愿意让她秀气的脚时时踩着自己。
浪漫吧?但这是一个人在奔波一天寻人无果的心境吗?他带着浪漫的心态去见妻子,跑了两个来回,被误会是逃票者,他的疲惫,他的胃病这些都很容易让人在频频受挫后狂躁。我觉得小说中的浪漫视角更像是作者附体角色,而不是角色本身的视角。
这种浪漫表达,看上去很美,和人物有些割裂,浪漫就变成了矫情。比如,他想起在下三营子过中秋节时,林秀珊会用洗衣盆装上清水,看水中的月亮。
比如,它们在她读过的小学课文中被比喻为羊群。林秀珊觉得再贴切不过了~这是知识分子视角吧,农村的绵羊,哪里有这么干净?
总而言之,《穿过月亮的旅行》是部矫情的小说,而自编自导的李蔚然没有避免故事的矫情基因。
我承认创作者的态度是诚恳的,只能说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