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报道给了大众一个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晓帆看来,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很丰富的内心世界。《七旬老农去世,生平与心事写满了他的院落》这篇报道中,写满心事的老屋展现的就是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老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物体,而是有了生命,它与“父亲”的生命是一体的,与“父亲”的人生是相互构造的。
图片
杨晓帆
让杨晓帆印象很深的是,在父亲张福青去世之后,儿子张宏刚写下一篇忆父文:“您去世后竟然圈粉数以万计,父亲,您那颗孤傲的灵魂可以安放了。”忆父文中带着那么些惊讶,说明儿子以前对父亲是有一点不理解的,父亲去世之后有了这样的新闻报道,儿子又感觉到父亲的灵魂好像得到了慰藉。报道中,配发了一张儿子和父亲写满字的老屋的合影,让杨晓帆特别受触动。她说,“我感觉这张照片里饱含了父亲生前两代人的隔膜,以及父亲去世后两代人‘无声的对话’。”
杨晓帆说,当看到这篇新闻报道,很多人可能会诧异——居然生活是这样的!其实这样的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可能我们的家人也有这样的心事,他们也想跟我们做下一代的言说些什么,但是我们就是听不到,当两代人已经可以互相理解、沟通可以达成的时候,可能已经阴阳两隔了。
杨晓帆关注到,当今的新闻,很多像怪兽。记者每天抓取各种素材,这些素材一定要放到一个大众都关心的话题里去,才会有一定的流量。这类抓取素材的新闻写作方式,很多时候会把素材变形为稿件需要的角度,对素材不够有耐心,也不够尊重。
杨晓帆评价,极目新闻的《七旬老农去世,生平与心事写满了他的院落》这篇报道不同,这是一篇留有余味的报道。报道以一个平视的视角去报道普通人的生活,没有刻意将普通人的生活崇高化、浪漫化,也没有刻意去挖掘普通人生活中的苦难和讽刺,而是很平静地、简白地叙述一位老人做了这么一件事——把心事写满老屋。报道结尾写到,“父亲去世前,他手植的杏花”已经开了,当读者读到结尾时,又会感受到这件事像是还没有结束。这篇报道重要的意义,不在于给了大众一个故事,而是给了大众一个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窗口和“眼镜”。透过这个窗口和“眼镜”,我们可以再去看日常的生活,就能看到普通世界里不普通的部分,看到普通人的丰富性。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