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来的首次校园逮捕,引爆了美国高校的反以浪潮

帐篷营地
2024年4月17日凌晨4点,大约50顶帐篷出现在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对面的草坪上。
组织者张贴的告示上写着“加沙团结营地”(Gaza Solidarity Encampment)。主要发起者是一个叫CUAD(Columbia Universities Apartheid Divest)的学生联盟,联盟呼吁校方从与以色列军事行动相关联的事业中撤资。
5小时后,校长内马特·沙菲克(Nemat Shafik)出席了华盛顿的一场听证会,接受国会调查精英高校反犹主义(antisemitism)委员会的质询。
听证会上,作为哥伦比亚大学正在严厉打击校园“反犹主义”的证据,校方提交了数千页材料。其中有文件显示,哥伦比亚大学已经对超过15名涉及反犹的学生作出了停学处理,并对5名教职工作出免职处理。沙菲克向委员会保证,如果哥伦比亚大学的师生有“反犹主义”言行,将会被学校开除。
听证会结束的第二天即4月18日中午,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们收到了学校的邮件。沙菲克在邮件中称,出于安全考虑,她作出了“一个她希望永不必要、却不得不作出的决定”——授权纽约市警察局清除校园草坪上的帐篷营地。
在大约半小时的时间里,纽约警察将帐篷拆卸并扔在一旁,营地里的学生被铐上手铐带走。周围,“放他们离开”(let them go)、“真丢人”(shame on you)的喊声连绵不绝。围观的人很多,连草坪旁边的楼上,每一个窗口都站满了人。
下午两三点,花花绿绿的帐篷和营地里的学生都已不见踪影。人们手拉手围了好几圈,环绕这片空荡荡的草坪,一边走,一边喊口号。
据BBC报道,共有108人在抗议现场被捕。学生报纸《哥伦比亚观察者》(Columbia Spectator)报道称,这次行动标志着自1968年反对越南战争的校园抗议事件以来,美国警察首次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实施大规模逮捕。
图片
2024年4月29日,在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示威者在“加沙团结营地”进行抗议(图:视觉中国)
很快,有人开始在旁边的另一块草坪扎营。因为害怕帐篷再被拆走,起初草坪上只铺了防水布。哥大中国留学生康欣注意到,帐篷在随后几天又多起来,而且比之前“多了几倍”。
草坪入口处的牌子上写着营地规则,还有牌子明确写上了学生诉求:“我们会留在这里,直到哥伦比亚大学同意我们的要求”,包括撤出所有从以色列种族隔离、种族灭绝和占领巴勒斯坦中获利的公司的资金,含捐赠部分;公开投资关系,完全对外透明;赦免所有在声援巴勒斯坦的抗议中被处罚或解雇的学生和教师。
“像一个社区,”康欣形容纽约警察入校事件后新设的营地。营地有制作宣传海报的绘画角,以及存放药物的紧急医疗帐篷。有教授搭起小黑板,坐在椅子上讲巴勒斯坦的历史。宗教社群照常在做祷告,夜晚还有电影放映。
此时,除了平和、秩序井然的哥大校内营地,在耶鲁大学、纽约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加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内,声援巴勒斯坦抗议者的帐篷营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在耶鲁大学,抗议从4月19日持续到4月22日。在22日晚上8点,校警逮捕了在校园内搭建营地的60名示威者,其中47名是该校学生。
4月22日,纽约大学的学生在商学院前面的广场搭起了帐篷营地,抗议者敦促学校“停止对以色列在加沙罪行的支持”。傍晚,纽约大学请出纽约市警,逮捕了营地内包括学生和教职工在内的120余名抗议者。
4月24日,南加州大学、波士顿艾默生学院各有一百名左右的抗议者被捕。4月25日,乔治华盛顿大学也出现了由20顶帐篷组成的营地。
图片
2024年4月24日,在美国奥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图:新华社)
“反犹主义”
当地时间4月22日,周一凌晨,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杨亦看到了来自校长沙菲克的新邮件,通知大家当天所有课程改为线上。“非常奇怪,有种很突然、措手不及的感觉,”杨亦说。
校长沙菲克在邮件中称,此举是“为了缓和敌意,并给所有人考虑下一步的机会”。同时,她特别提及,“在过去几天,校园里发生了太多恐吓和骚扰行为。反犹主义言论,像其他伤害和恐吓性言论一样,是不可接受的,我们将采取适当的行动。”
此前一天,一名拉比(犹太教教士)向哥大300名犹太学生发出短信:“我强烈建议你们尽快回家,并留在家中,直到校园内和附近的状况有明显改善。”
外界不断将矛头指向哥伦比亚大学内部的“反犹主义”。4月21日至22日,多位共和党议员谴责哥伦比亚大学的抗议示威活动。22日,总统拜登也在公开演说中指责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示威行径是“反犹主义、无良心、混乱的”。白宫的另一份声明则指出哥大校内存在针对犹太学生和犹太社区的人身恐吓。
“混淆概念,”康欣说,“反对以色列和反对犹太人是两个概念,国会给学生扣帽子,把所有批评以色列、抨击以色列屠杀平民的行为都定义为反犹主义。”
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队伍中一直有犹太同学,这也是康欣感到“反犹主义”罪名不成立的理由。犹太和平之声(Jewish voice for peace)是哥大校园中最具代表性的支持巴勒斯坦的犹太学生社团。康欣记得,该社团有一个口号叫“勿以我之名(not in my name)”,意思是“不支持打着犹太人旗号的以色列政权屠杀巴勒斯坦人”。
图片
2024年4月26日,纽约大学,警察在抗议现场执勤(图:新华社)
几位在哥大的中国留学生向《南方人物周刊》证实,没有目击或听闻过校内犹太学生受到实质性的暴力攻击。
不过,言语的伤害仍然存在。康欣在抗议现场听到过人身攻击性质的言论,“大家都在喊自己的口号,可能有的学生就会开始人身攻击。”校外的声音则可能更具暴力意味,康欣曾听见有抗议者说“我们都是哈马斯”。
哥大生物学博士生泽维尔·韦斯特加德(Xavier Westergaard)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表示,部分学生的口号似乎针对了整个犹太族群,犹太学生们的心情“非常糟糕”。
在校园外,关于反以色列声浪令犹太学生感到“不安全”的指控广为流传。纽约州共和党人埃莉斯(Elise Stefanik)警告,校园内的活动已经造成了“对犹太学生和教师来说不安全的环境”。
但这种说法也遭到了质疑。在BBC的报道中,一名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犹太裔大三学生索菲·阿斯卡纳塞(Soph Askanase)称:“不舒服和不安全是两回事……我同情那些对某些言论感到不舒服的人。但我提醒你们……(我们)就读的大学重视言论自由以及公开对话。”
“不必要”的逮捕
哥大校园内,有关学生抗议早在2023年10月巴以冲突打响时已经开始。
三年前杨亦来到哥伦比亚大学,在她的印象中,不同主题的抗议活动一直在举行,“已经是哥大的传统艺能了。”
这所长于文理的常青藤名校,新闻、社科类是其强势学科。2021年哥伦比亚大学也有过一次长时间的抗议,教职员罢工要求涨薪。杨亦记得,当时因为抗议者堵住了校门,学生无法入校,那个学期的期末考核也改到线上 ——后来看到校内围绕巴以冲突展开的抗议活动,她觉得状况甚至比教职员罢工抗议时的情形更好。
在2023年10月12日康欣经历的一场校内抗议中,在图书馆前的两块草坪上,一边是支持以色列的学生正在为被杀害的以色列人集体哀悼,另一边则是支持巴勒斯坦的阵营,两边的学生们喊着抗议口号,但没有直接的冲突——连喊口号的方向“都是面朝另一边的”。
零散的抗议活动一直在持续,康欣注意到口号的逐渐变化。
起初,抗议口号和标语如“停止轰炸加沙(stop bombing Gaza)”、“解放巴勒斯坦(free Palestine)”侧重反战。
随着战事愈加残酷,新的口号瞄准了校方和以色列关联的资金去向,“公开,撤资,否则我们不会退让(disclose, divest, we will not stop we will not rest)”。哥大校内,几个学院的学生会也以投票表决的形式通过了呼吁校方撤资、财政透明的决议。
面对热切奔走的学生,哥大校方一面保持沉默,一面对部分涉事学生及教师作出停学、停职处理。
2023年10月,校长沙菲克刚刚上任。这位新任校长的危机感或许来自于不久后(12月5日)哈佛、麻省理工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出席的一场众议院教育委员会听证会。会上,面对咄咄逼人的议员“何时拿出开除(反犹)学生的安排”的质问,三位校长谨慎表示尊重学生权利,不会因个人政治观点或言论对其进行处理。
一周后,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谴责这三所高校的校长就处理校内反犹主义抬头问题所作的证词。此外,企业高层纷纷表达对学生抗议活动的不满,哈佛大学资助者比尔·阿克曼和其他几位商界高层向哈佛大学施压,要求公布反犹学生姓名。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哈佛大学校长先后被迫宣布辞职。
据《纽约时报》报道,为准备2024年4月17日的听证会,哥伦比亚大学招募了由律师、政界老手和反犹主义专家组成的团队。熟悉沙菲克准备工作的人说,她决心“不重蹈常春藤盟校同僚的覆辙”。
顺利捱过听证会的沙菲克在次日请求纽约市警察入校清除抗议学生的营地,在给纽约市警察局副局长伯格的信中,她写道:“我已确信,营地及其相关干扰对大学的运作构成了明显且实际的威胁。”
警察入校逮捕学生引起的震动是空前的。
哥伦比亚法学院讲师巴萨姆·卡瓦贾 (Bassam Khawaja)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对校长的举措感到相当震惊,且逮捕行动 “似乎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从各方面来看,这都是一次非暴力抗议,“一群学生在校园中央的草坪上露营,这和校园里的日常生活没有什么不同。”
4月22日中午,康欣看到图书馆台阶上的女神像旁站着一大群教授,他们身着博士服,为被捕的学生们抗议。这一天,哥大一百余名教授发表公开信,谴责校长召纽约市警镇压学生。
图片
2024年4月29日,在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持续在“加沙团结营地”抗议,教职员工也加入反战示威保护学生(图:视觉中国)
僵局持续
4月23日,沙菲克发邮件称校方正与学生代表谈判,次日0点为最终截止时间。如果谈判失败,学校会再次采取行动清理草坪上的营地,为筹备毕业典礼腾出空间。
肖书文在当晚23点到达帐篷营地,此时一群学生转移到了新闻学院前的草坪,剩下的学生则坚持继续留在原地。营地里的学生们在开会,商讨如何应对。肖书文能感受到,这群年轻人“有害怕,也有紧张”,一位学生告诉她,“我们已经做好了被抓捕的准备。”
24日0点,想象中的警察逮捕行动并未来临。凌晨4点,校长的邮件回应,将谈判时间再延迟48小时。
在纽约大学中国留学生叶凝印象中,“警惕反犹”一直作为美国主流价值在教育中传递。比如特别强调二战时期犹太人受到的迫害,“我们不要歧视犹太人”,纽约大学还专门设有反犹主义研究中心。
在此次事件中,康欣体会到一种美国年轻人与年长当权者的割裂。尽管在校园里,支持巴勒斯坦与支持以色列的抗议队伍的规模越来越悬殊,在学生群体以及非官方的场合中,“这(支持巴勒斯坦)是比较‘政治正确’的”,然而外界“会把这件事情联系到你们都是反犹主义上”。
“反犹主义”的字眼,作为被谴责的行径频繁出现在学校的邮件中,FOX一类的右派媒体则把抗议的学生称作“恐怖分子”。
学生们的活动也刺痛了亲以色列的财团。此前,哈佛大学爆出卡车“开盒”事件,车上装载的大屏幕公布了参加反以游行学生的身份信息。
在哥伦比亚大学,谈判僵持不下。48小时的延时到期后,4月25日深夜,新一封邮件出现在学生们的信箱里,告知大家谈判仍在进行中。在学生谈判代表的新闻发布会上,康欣听到的最新进展是,学校称将把撤资提议递交给相关部门,但没有对结果作保证,也没有明确反馈期限。
同一天,南加州大学继取消支持巴勒斯坦学生的毕业演说后,再次宣布取消今年的毕业典礼。
加沙团结营地所在的草坪旁摆了长长一排白色的石板砖块。这些砖块本是为布置毕业典礼准备,而作为典礼主场地的草坪如今已被帐篷占据。
此时,距离原定于5月15日举行的毕业典礼还剩下不到20天。康欣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她的硕士毕业典礼。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实习记者 陈诗雨 记者 杨楠
责编 李屾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