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农抹芽手下留情,变异冬枣酷似蟠桃,最大的枣接近半斤

2024年4月18日下午,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黄升镇大新村的一片冬枣大棚里,纪秀梅和丈夫张国红正在给冬枣树抹芽。来到一棵冬枣树前,夫妻二人停下来,“当时幸亏留下了那个小芽。”51岁的纪秀梅说。
当时的那个小芽,现在已经长成这棵冬枣树的主枝。纪秀梅说,这个主枝结出的冬枣是扁圆的,像蟠桃,已成为一个全新的品种。
图片
纪秀梅双手扶着的冬枣枝,便是母树上的变异枝。这棵树上其他的果枝,结出来的仍然是二代冬枣。
纪秀梅说,当初对那个小芽手下留情,完全是依据以往的实践经验。
夫妻二人都是小学毕业,1998年栽种了两亩一代冬枣,因为不会管理,一开始只赔不赚。靠一年年的摸索,直到2004年,露天冬枣才结出他们满意的果,两亩冬枣卖了1万多元,纯收入8000多元,二人对这个收入很知足。
2007年,夫妻二人栽下2.5亩二代冬枣苗,并开始用二代冬枣嫁接一代冬枣树。2009年二代冬枣树开始结果,一亩地的冬枣卖出9000多元钱,夫妻俩把每棵二代冬枣树甚至每个结果枝都当成宝贝。
图片
“鲁蟠一号”冬枣。
2010年春天,纪秀梅在给一棵二代冬枣树抹芽时,发现北面的一个小结果枝长出两个芽,其中一个芽有点发黄,长势明显弱。这种芽是要抹掉的,结枣不行,白耗养分。抹掉前,她细看了下这个芽,觉得这个芽新生的叶片与二代冬枣树的不太一样,小小的新叶看起来细长。
纪秀梅决定把这个芽留下来,并找来条红绳子系在芽上,以防修枝时随手把这个枝修掉。长大后的叶片,尖、细、长,有点像桃叶,区别更明显了。当年,这个新芽长成的小枝有花,但因为枝太弱,一个枣也没坐住。
那时的夫妻俩,还不知道啥叫变异,但实践经验告诉他们,把这个弱枝培养起来,说不定能结出更好的枣来。
图片
“鲁蟠一号”冬枣。
2011年,这个小枝长到1米来长,与全树的其他枝条相比,还是长势最弱的。纪秀梅没给这个小枝开甲(即环剥),怕把它开死了。2012年春天,这个枝长得有手指那么粗了,夫妻二人商量了一下,决定给这个枝开甲。小心翼翼地,他们给这个枝开了个只有牙签宽的甲,而且只开了三分之二。
花落成枣,一开始坐果,夫妻俩就愣住了:花落后坐住的冬枣,不管是一代还是二代都是长的,这个枝上的枣咋是圆的?2012年,这个枝最终有6个枣长大成熟,因为枝弱,扁扁的枣像老式算盘珠子大小,吃起来还是冬枣的味道,感觉肉更细、皮更薄。
图片
2013年,这个枝结了30多个扁扁的冬枣,因为枝条不再那么弱,果明显大了些。也就是这一年,夫妻俩修剪枣树时,把从这个枝修剪下的枝条做成接穗,嫁接到别的冬枣树上。
为了让这个枝长得更旺盛,2016年夫妻俩锯掉这棵树的主枝,开始把这个变异枝当主枝培养。
这年秋天,变异枝结出的冬枣,直径普遍在50毫米以上,最大的一个枣直径达到75毫米,扁扁的像蟠桃。夫妻俩觉得自己捡着宝了,把此事上报到沾化区。
为保护好这一“宝”枝,2016年秋冬,夫妻俩给这个变异枝所在的地块和变异枝嫁接的冬枣树建起大棚。
2017年5月,一场大风携带着冰雹而来,大风刮坏了棚膜,冰雹砸掉了新生的嫩芽。
2017年,变异枝及用其做接穗嫁接的冬枣树,结出来的扁枣平均10个一斤,最大的重220克。“在这以后,三四两重的果就多起来。”张国红说。
图片
“鲁蟠一号”冬枣。
变异枝及用其枝条作接穗嫁接的冬枣树,木质层结实,枝干长势旺盛,耐寒、热、涝、旱性都强,涝和旱对果形影响比较小。这种枣产量高、果大、色正红、果肉细、皮薄、糖度高,能在库里存放3个月。纪秀梅说:“最喜人的是,这种枣不用疏果,靠大果吃小果就行,大点的果把养分抢走,小果被自动疏掉,能省很多人工。”
2023年6月,这一变异冬枣成功申请到新品种保护,并取名为“鲁蟠一号”。今年春天,纪秀梅和张国红有18亩冬枣树,其中15亩是二代冬枣,2亩是“鲁蟠一号”。
2022年起,这一新品种在当地推广,因为能提供的接穗少等原因,现在总共推广面积不足20亩。
黄升镇人大主席李伟说,黄升镇想把变异枝所在的母树保护起来,今年春天已经在一个冬枣种植专业村开始重点推广“鲁蟠一号”,并想以此为试点,以点带面,把这一新品种培育成当地的冬枣新品牌。
图片
瓶中为2024年留下来的“鲁蟠一号”冬枣样品。瓶子边是一个鸡蛋,用它作对比可以看出这种枣有多大了。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通讯员 贾海宁 巴真真 孟令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