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中国决策模式为成功奠定基础

参考消息网5月2日报道 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网站4月29日刊登题为《驱策巨龙:中国的政策制定具有适应能力》的文章,作者是卡里·麦克恩。文章摘编如下: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制定是适应性规划和战略远见的精彩范例。从依赖全球化转向强调国内基础设施和扶贫减贫,以及向“一带一路”倡议倾斜,而现在则聚焦“高质量发展”。中国表现出了调整经济政策以应对全球和国内形势变化的娴熟能力。
中国的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每次都建立在上次成功的基础上,也必然是下次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有理由对这种成功背后的方法论进行仔细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发现其经济附加值相对较低,依赖出口,容易受到外部需求减少的冲击。这场危机促使中国转变战略,转向扩大内需和减少对海外市场的依赖。这一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大力投资建设覆盖全国的高速铁路网络。
中国国内高铁项目的成功,展示了高效建成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能力。2013年宣布的“一带一路”倡议表明,中国有意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发挥其基建实力。
通过利用在国内基础设施繁荣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实力,中国企业开始参与建设“一带一路”项目,它们在成本和专业知识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战略旨在打造更广阔的贸易网络。
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涉及优先考虑创新、高附加值产业和绿色发展。新的重点是发展技术和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的资源密集度较低,长期来看更具可持续性。这一转变得到了促进创新的政策支持,比如增加研发投入以及提升行业技术实力的倡议。
战略目标也得到了中国一系列“五年规划”的支持。这些规划一贯强调基础设施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且现在越来越多地强调可持续性。例如,“十四五”规划把创新、绿色发展和数字经济放在重要位置。
中国政策制定过程中涉及几个关键步骤。在正式确定任何重大倡议之前,中国政府通常会聘请专家进行广泛研究和可行性探讨。
重大政策往往源自最高领导层。对于影响广泛的倡议来说,多个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至关重要。政策正式颁布后在执行阶段则涉及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私营部门等参与者。
中国的政策通常要经历定期评估。反馈机制也已就位,以监督进展、关注挑战,并允许必要时对政策进行调整。(编译/胡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