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 周力:陆澹安的评弹手稿

今年是陆澹安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在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的办公室,笔者见到一份珍贵的收藏:《秋海棠·恨不相逢未嫁时》手稿。“感谢澹安先生文孙陆康先生的慷慨捐赠,让我们能一睹大师的手笔”,高博文如是说。
图片
陆澹安弹词集及手稿全貌
对评弹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啼笑因缘》和《秋海棠》两部书,自民国时代开始传唱,经过历代评弹艺术家的演绎加工,已成为不朽经典。《啼笑因缘》和《秋海棠》是张恨水和秦瘦鸥的小说,但把小说改编成弹词的,却是另一位大家:上海文化名人也是国学大家陆澹安先生。
陆澹安原籍江苏吴县洞庭后山、出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咸瓜街大王庙衖,他本身就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弹词作家、教育家、侦探小说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倘使没有这两部弹词作品,他在上海文化史上也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但因为有了这两部书,“陆澹安”的名字和评弹牢牢联系在一起,为更多的听众所知晓。只要这两部书还在传唱,人们就会想起“别凤”时的“临岐话别辈伤心”、想起樊家树拿到侮辱人的支票时发出的“世人谁不爱黄金,偏是你这金钱害煞世间人”,还有爱海沉浮的痴男怨女,听到罗湘绮女士唱出的“恨不相逢未嫁时”,怎能不一掬同情之泪呢。而这些经典唱词的作者,正是陆澹安先生。
图片
陆澹安  摄于20世纪30年代
三十年代,喜听评弹的陆澹安先把张恨水的小说《啼笑因缘》写成弹词,由沈俭安、薛筱卿双档和朱耀祥、赵稼秋双档演出,由此成为民国文人以新小说改编弹词的“第一人”。他在《啼笑因缘弹词》序中曾说:“恨水著《啼笑因缘》,余读而喜之,谓足乐我,因制为弹词,播之弦索,兼欲以是乐天下人……使弹词之能具有民族思想,而于娱乐中爱国……”创作《啼笑因缘》后,他再接再厉,四十年代又把秦瘦鸥小说《秋海棠》改编成弹词,这次表演的工作交给了范雪君。
“恨不相逢未嫁时,昔日里罗敷陌上采桑枝”,或许因为陆和范是苏州同乡又是民立中学的校友,范雪君把陆澹安的作品唱得尤其传神,《秋海棠》这部书似乎也为范雪君量身定制的。唱的是京剧演员的故事,范雪君标准的国语可以发挥,且穿插各种京昆唱段,加以范雪君独有的表演风格,让听众如痴如醉。“恨不相逢未嫁时”“自古红颜多薄命”“爱女一片慈父心”等唱段,听来像是范雪君在唱自己的身世,实是“我见犹怜”。
“艺术和知音都是需要传承的”,说起自己和陆澹安嫡孙陆康先生的交往,高博文颇有感慨。陆康幼承庭训、家学渊源,是上海的书画篆刻大家。一次偶然的机会,高博文和陆康先生相识,由此成为知己。十年前的2014年,上海举办了陆澹安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弹词作品演唱会,高博文弹唱了一曲《寻凤》,“现在网上能搜到,这是我很满意的作品”。那次演唱会的策划者之一陆祖祺,是陆澹安的公子,也是评弹界知名的票友。
听众熟知的《啼笑因缘》弹词,主要是姚荫梅、蒋云仙、江肇焜等的版本。其实三十年代最早弹唱这部书的,是沈俭安、薛筱卿,后又有朱耀祥、赵稼秋。姚荫梅根据朱耀祥的本子进行改造,形成了现在普遍流传的《啼笑因缘》版本,但追根溯源,还是滥觞于陆澹安和沈俭安、薛筱卿。另外,高博文老师之一陈希安的太太张维桢曾向陆澹安学习评弹创作,如此说来,关系又近了一层。
机缘巧合,当陆康先生整理祖父旧物,找出这份尘封已久的《恨不相逢未嫁时》手稿,他毫不犹豫将其捐赠给了上海评弹团。在自己祖父手稿的末尾,陆康先生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先祖澹安公为女艺人范雪君编此剧本,时民国三十四年,演唱红遍江浙沪,范雪君因此评为弹词皇后。其中一曲《恨不相逢未嫁时》成为评弹之中经典唱段,顷整理书匮得此段之手写草稿,弥足珍贵,裱装留念。匆匆岁月已过七十五载矣。”落款:辛丑冬月陆康敬忆往事并记。寥寥数语,对祖父的情感跃然纸上。
图片
1949年后,评弹曾有一次创作的高潮期,陈灵犀、平襟亚等民国报人甚至进入上海评弹团专司创作。陆澹安却是深居简出,卜居虹口溧阳路,深藏功与名,应了他的名字“澹安”,澹泊、安然,1980年以86岁高龄捐馆。2017年,陆澹安先生之孙、书法金石家陆康先生将祖父的评弹作品整理后结集出版,书名就用了当年范雪君所唱《秋海棠》中的经典:《恨不相逢未嫁时》,可见他对这段“唱篇”的喜爱。
太多太多的评弹手稿、剧本、录音、唱片等等,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或许因为这份澹泊和安然,陆澹安的手稿、书信、剧本等得到相对完整的保留,也让喜欢评弹的观众能有机会看到大师的手迹。“这是评弹文化传承的幸运,或者说是奇迹也不妨”,高博文仔细地摩挲着泛黄的手稿,如此感叹。
图片
陆康与高博文(左)
吴侬软语、弦索叮咚,评弹艺术在江南地区已经传唱了数百年。人们担心这门古老的艺术还能生存多久,但评弹却总是像田埂陌上的花枝,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幸运,或者像高博文说的“奇迹”,却并非偶然。是惺惺相惜的奔赴,也是薪火相传的承继。(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