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荐读|叶嘉莹《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词》

“五一”假期,如果让你选一位古人结伴旅行,你会选谁?也许很多人的答案都是苏东坡。诗人余光中曾这样说过:我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可是苏东坡就很好,他可以做很好的朋友,因为他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所以,假期出门,很适合带一本叶嘉莹主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词》。
图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研读、解读苏东坡。但诗词泰斗叶嘉莹先生的解读,总是特别的。
读者们会下意识地把他们二人的命运“共情”起来。苏轼的一生多遭贬谪,“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贬惠州,晚年被贬儋州,一生坎坷,却豪放旷达。而叶嘉莹也经历过很多的苦难与不幸,青年丧母,颠沛流离,中年丧女,婚姻不幸,却始终“掬水月在手”,保持乐观、平静。
叶嘉莹曾坦言,她的一生受益于古诗词。无疑,苏东坡的诗词带给她无限的力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而她的一生也致力于要把这份诗词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十年前叶嘉莹曾这样感慨:“我现在已经是九十岁的人了,大家都说你可以不要讲了,但是我要讲,为什么?我就是觉得我知道的东西,在我能够把它传述下去的时候,我没有做这件事情,将来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管是对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还是对古代的诗人,都是一种亏欠。我知道的,我能做但没有做,我对年轻人也是一种亏欠。”
因为传承的责任在身,她始终步履不停。
2024年,叶嘉莹先生迎来期颐大寿,她携弟子陆有富耗时三年打造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词》出版。这本书以学界公认的龙校本为底本,收录苏轼核心词作202首,除题解、注释、人物小传外,最特别之处是叶先生撰写的近三万字导读,娓娓道来苏轼词作背后的魅力,交织出中国文人独特的生命情调。
叶先生先从《宋史》苏轼传记中开端记载的他早年的两则故事说起——
一则是说,当他十岁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又一则则是说他长大之后,“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此二则故事本来都出于苏轼之弟辙为他所写的《墓志铭》之中,这两段叙述, 可以说是极为扼要地表现了苏轼性格中的两种主要的特质。一种是如同东汉桓帝时受命为清诏使,登车揽辔,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一样,想要奋发有为,愿以天下为己任,虽遇艰危而不悔的用世之志意;另一种则是如同写有《逍遥游》和《齐物论》中“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而不伤”的“姑射神人”与“栩栩然”超然物化的“梦中蝴蝶”之寓言的庄子一样,不为外物之得失荣辱所累的超然旷观的精神。
叶先生还从具体的诗词,剖析苏轼写词的“成长之路”——
如果我们想要对苏轼在词的写作方面,从开始尝试到终于有了自成一家之信心的过程一加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这一段创作历程,大约是从熙宁五年(1072)到元丰二年(1079)之间的事。在苏轼的早期作品中,似乎并没有写词的记录。苏轼抵杭州任在熙宁四年(1071)冬,而据朱疆村编年、龙榆生校笺之《东坡乐府笺》,其最早之词作乃是在次年春以后所写的《南歌子》《行香子》及《临江仙》等一些游赏山水的短调小令。至于其长调之作,则首见于熙宁七年(1074)秋移知密州时所写的一首《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自兹而后,其词作之数量既日益增多,风格亦日益成熟。经历了此一阶段的由尝试而开拓的创作实践,苏轼的诗化的词遂进入了一种更纯熟的境界,而终于在他贬官黄州以后,达到了他自己词作的质量的高峰。而在此高峰中,有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那就是苏轼已经能够极自然地用小词抒写襟抱,把自己平生性格中所禀有的两种不同的特质一一用世之志意与旷观之襟怀,做了非常圆满的结合融汇的表现。即如其“莫听穿林打叶声”之一首《定风波》词、“照野弥弥浅浪”之一首《西江月》词、“大江东去”之一首《念奴娇》词、“夜饮东坡醒复醉”之一首《临江仙》词,以至将要离黄移汝时,他所写的“归去来兮”之一首《满庭芳》词,便都可以说是表现了此种独特之意境的代表作品。
“我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词里面美好、高洁的世界。我希望为年轻人打开一扇门,让大家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引进到里面来。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只有内在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美,才是永恒的。”这是叶嘉莹先生写在书的扉页上送给读者的话,也是她将一生奉献给诗词的最好注解。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凡 文/摄